出版社强调书稿“三审制”,为的是提高图书质量。作为一个科技期刊编辑部,五六个人,甚至三四个人办一份月刊,那该怎样来把住审稿关,以提高期刊的质量呢?有人认为,责任编辑掌管稿件的“生杀”大权是天经地义的,也有人认为,科技稿件专业性强,只能靠专家把关,期刊编辑集组、审、编、校于一身,实难对稿件作出正确的评价,看法不一。笔者根据自己的编辑实践,就此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关于审稿人问题
科技期刊是期刊类的一大分支,它既具有期刊的共性,又具有科技专业的专业个性。面对众多的反映科研成果的学术论文,若不具备专深、广博的专业知识,确实会眼花缭乱,更谈不上给予中肯的评价。因此,创办科技期刊,必须建立编辑委员会和组织审稿队伍。审稿人应该是各专业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应该是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学术带头人,应该是对本专业、本学科的进展动向了如指掌,并能严谨治学、热心办刊的业务骨干。也就是说,办好科技期刊,一定要依靠专家,组织以专家为主的审稿人队伍来严格把关。
专家诚然是审稿的主要力量,但还有一支不可缺少的审稿力量,那就是“编辑”本身。拿医学来讲,医学期刊编辑不可能内、外、妇、儿样样都精通,就是专门编辑某科稿件的编辑,对某些高、精、尖的东西也不敢说“懂”。但是要看到,由于他们积累了长期审编稿件的实践经验,所以眼光犀利,嗅觉灵敏,能综观全局,善于审时度势,抓苗头性的东西。我们在编辑工作中常可见到,有些很有价值的论文也可能有些不足,从而被专家编委否定了,但如果碰上了有胆识的责任编辑,也能把它发掘出来。例如,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初收到一篇部队医院寄来的稿件《硫酸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3例临床分析》。以前只有镁剂治疗心力衰竭的报道,从未见有治疗心肌梗死的。该文作者在一位心肌梗死病人误用镁剂获意外良效中得到启迪,以后凡遇到急性心梗病人一律查血镁,结果都发现缺镁,而且应用镁剂后均获良效,因此他就写稿总结了这23例。我们初阅此稿时觉得有新意,认为可考虑采用,即送一位教授审阅,结果一下就被否定了,理由是缺乏对照分析,不能说明问题。但我们认为文稿有缺点,但有发表价值,所以再请另一位教授审阅。他认为稿件观点新,建议刊用,但也指出以上不足。看了这组意见,我们又反复阅读全文,认为不能求全责备,如要设对照组重新观察设计,起码要1-2年;来稿虽有欠缺,但镁剂治疗心梗的效果好是可以肯定的,不影响刊出推广。为慎重起见,我们又请第三位心内科专家审阅,他的看法与我们相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定采用,马上帮作者修改两次后发排了。刊出后反响甚好,《中国医学论坛报》报道了,《中国内科文摘》英文版介绍了,以后在国内其他刊物中也陆续出现镁剂治疗急性心梗的临床报道。以上事实说明,专家审稿是必要的,编辑审稿也很重要,而且是不容忽视的,有时确实还能起到把死稿变活的定乾坤作用。
所以,我们认为在审稿活动中,专家和编辑都应该是审稿人,专家把头关,编辑把二关,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协调。这样,期刊才能真正做到严格把关,既不漏掉珍品,也不放过赝品。
二、审稿的办法
审稿的办法各有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科学地评价论文,帮助作者找到毛病并提出修改意见。笔者现把自己在长年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三审制”提出来,以抛砖引玉。
1、先内审:即由责任编辑先对来稿进行筛选。编辑部每天都要收到不少稿件,如果编辑能养成经常浏览稿件的习惯,就可以轻松地完成筛选工作。筛选的标准是题目有吸引力,前言和讨论有内容。筛选出来的稿件,我们一般都要细读。读稿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先要读懂它,然后要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最后要找出作者的观点及其依据。有些稿件也可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粗心的编辑若只注意其外在的毛病而未见其潜在的光彩,就可能将之埋没。所以,编辑读稿必须眼到、心到。读稿后,提出“可用”或“不用”的初审意见。我们认为其尺度不宜掌握得太紧,要留有余地,要把漏好稿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
2、以外审为主,并交叉进行。编辑初审后列入“可用”的稿件,一般都应该送请有关审稿人审阅,其目的是严格把关。在外审中,我们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交叉审阅:要使稿件得到公正的审定,一定要避免人为因素。所谓交叉审阅,就是把甲医院的稿件送审于乙院、丙院,甚至让外地的丁院同专业人员审阅,必要时还可请省外专家审阅。通过如此的交叉双盲审阅,名人稿件与无名小卒的稿件可以在平等的位置上接受审查,审稿人也可以毫无顾忌、实事求是地对稿件发表自己的意见。经验告诉我们,交叉审阅所得的审阅意见一般比较客观,可信度高。
提出审阅重点:将稿件寄送审稿人时,最好写明请审阅的重点,如能在初审基础上提出几条审阅建议供外审者参考比较好。因为这样,审者就可以在写明对稿件的大体看法后,再逐条地考虑作答,审阅意见也就越发具体。看到了这样的审阅意见,即使稿件不能被采用,作者也会心悦诚服。或许,有的作者就在这中肯意见的指导下,再深入一步工作,认真总结,终于写出臻于完美的高水平论文。这样的例子,在编辑实践中是并不少见的。
建立外审网:为了保证审稿质量,还必须注意不断地更新、扩大审稿队伍,不仅要求各学科、各分科、各边缘学科都有一定数量、质量的审稿人,而且要注意他们的地区及单位分布,从而组织起纵横交叉又便于联系的审稿网络。有了这张好网,还得有干练的拉网人。这拉网人就是各位责任编辑了。所以,责任编辑除了要处理稿件外,还得与网中的各位审稿人交朋友,熟悉他们的专长、特点甚至人际关系。经验丰富的老编辑对稿、对人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因此他们工作起来,就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再内审,决定取舍:外审回来的稿件,编辑必须认真阅读审阅意见。若以上两审意见较为一致,一般就可以处理了。不用的,写上审阅意见后退稿;能用但需修改补充的,可详细附信退修;较好的,就可留下由责任编辑审读加工,使其达到可发表水平。对于意见不一的稿件,我们的做法是找其他编辑“会诊”审阅,必要时还可再外审,以求恰如其分的评定,使稿件适得其所。
总之,编辑审稿务必细致,谨慎,要谨慎行使“取舍”大权,一切对作者负责,对刊物负责。
三、审稿的标准
审稿时,应该依据什么来取舍稿件呢?黑格尔在《小逻辑》一文中说得好:“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我们理解,关键是个“异”字。“同”只是普遍而已,“异”才显示稿件的特殊性,有特殊性的稿件才具有生命力。所以,审阅科技稿件,要着重看其在同类内容稿件中是否存在“异”。所谓“异”,可以理解为“新”或“新意”,即“作者独特的感受”。初审时,只要稿件有点“新”意就应列入初选,并尽快安排二审。以专家为主的二审,重点审查文稿提出的观点究竟新不新,材料可靠不可靠,论据有无伪迹,论证充分不充分,等等,二审主要在科学技术性上把关。三审则是一审、二审的复核,对稿件进行最后的评定和处理。只要前两审认真,第三审就比较顺利了,但也不能草率从事。就医学稿件而论,我们认为此时应注意“三性”:实用性,来稿适合本刊读者阅读,并有一定指导意义。科学性,来稿内容真实,经得起重复检验。准确性,来稿设计严密,论断依据充足,所有数据无误,且符合统计学要求,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
一般来说,如果以上三审制能严格实行,责任编辑又有较好的文字素养,能对三审过的稿件进行画龙点睛的修改加工,那么,可以相信,这个科技期刊刊出的定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成理的好文章。
(济南)邱源 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