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在“迈向主流化”的实践中,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很显著,2003年的广告销售额达到了4.35亿元。通过对《华西都市报》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精心处理时政新闻
《华西都市报》属于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在时政新闻方面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他们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开发竞争对手重视不够的时政新闻,以前硬新闻和软新闻的比例是1:4,现在的比例是1:2,硬新闻比过去明显增加。同时该报高度重视本土重要时政新闻报道,紧跟国内外重大热点、焦点,在内容选择、编排手法上尽量与众不同,成就报道生活化、会议报道信息化、批评报道建设化,努力做出独家特色,吸引主流人群。
《华西都市报》常派记者去全国及国外的事发现场进行现场采访,发回带有独家视角、独家信息的报道,与同城报纸进行竞争,如对热点“神舟五号发射”的报道,加强了自选动作的策划和实施,派记者奔赴发射地甘肃酒泉、返回地内蒙古追踪报道,见证“神五”发射;策划推出“神五英雄会 为四川专家干杯”活动,开通24小时热线电话,向广大读者征集“地球问候语”;与《科幻杂志》携手合作,请国际知名太空人回答读者关心的问题等。这些自选动作使“神五”报道除了具有同城报纸都有的核心内容外,还多了一些独特的外围信息(如现场情况、气氛,人们的反应,记者的体验等),使整个报道更加立体化。
重视深度报道
《华西都市报》充分考虑到读者中知识分子的阅读特点,即他们对能推动社会文明进程的报道普遍关注,对有思想、有深度、能给人启发与思索的报纸情有独钟,于是特地开设深度报道专版、专栏来满足他们的这一特殊需求。深度主要是对事实的占有,报道的深刻与否最终要由读者来感受和检验。
影响力的根本立足点在于媒体通过自身的价值判断使报道创造出某种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就是媒体要发挥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这也是媒体所应有的一种社会责任感。2000年,四川省雅安市政府将当地的碧峰峡风景区的开发经营权出让给一个民营企业集团,该报敏锐地对此作出了价值判断,在头版头条以大篇幅推出了有关“碧峰峡模式”的深度报道,并配发评论,规模宣传使其成为各媒体关注的热点。这一报道的深远影响就在于它推动了四川的旅游改革,《华西都市报》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得到了提升。
加强舆论监督
维护百姓权益,对百姓不满意的事敢于曝光,同时报道重在建设性。
2003年11月,《华西都市报》的一条独家报道《冷漠一条街坐视弱女之死》在全国引起轰动。报道见报当日,网上的评论就超过了万条。该报除对此事进行连续追踪外,还对“冷漠一条街”现象的原因,以及法律该如何保护见义勇为等制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使整个报道不仅仅停留在表层的事件报道,而是努力寻找新闻背后的更能引起人们深思的东西,这一报道的影响较大,引起了全社会对道德问题和制度建设的反思,树立了报纸的威信。
影响力还体现在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工作的有力监督上。《华西都市报》在迈向主流化报纸的进程中,不是一味地迎合政府,而是在为政府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对政府的工作进行有力的监督,促使政府更好地工作,得到老百姓更大的拥护。这实际上是一种维护政府形象的方式。
打造一批有影响的品牌栏目
有分量的“新闻点击”。深度报道是竞争者不易跟进的,这一栏目主要是以深入的报道吸引主流人群。《华西都市报》在重庆、绵阳、乐山等十多个城市均设有自己的记者站,这些地方的新鲜新闻可以作为与同城报纸进行竞争的一个新领域来拓展,若做成深度报道,就极易成为不可替代的独家新闻产品。2003年,该报在原有特色板块巴蜀新闻版的基础上进行扩容,开设了巴蜀深度报道版,其中的重点栏目“新闻点击” 报道有深度、广度,可读性强、信息量大,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舆论导向作用,深受主流人群喜爱。
重在舆论监督的“AF3·暗访三人行”。报纸常用的打造影响力的手段就是推出独家的、重要的、公众关注的新闻,而记者的暗访是主要的实现方式之一。《华西都市报》的“AF3·暗访三人行”栏目因其独家报道加之暗访形式使报道可读性、揭秘性强,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强势栏目。“AF3”记者克服困难,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暗访对一些社会黑暗现象进行揭露:闯进金三角,直击毒品加工现场;转战广东,打进地下传销集团卧底,解救出被困的数十名川籍传销人员;在成都城郊结合部打黑工,暗访揭露童工的恶劣生存环境等报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该栏目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日益扩大,成为报纸版的“焦点访谈”。
通过新闻策划活动提升报纸形象
《华西都市报》为了开辟新闻源和出独家新闻,经常搞一些策划活动。它的策划有一个特点,就是以读者为中心,选取大多数读者关心的民生题材进行策划,许多选题以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为策划的出发点,这样的策划人情味浓、关注度高,当地百姓和政府都很满意,塑造了报纸的良好形象。
2004年春节前,为了帮助四川民工顺利返家过年,《华西都市报》与铁路、航空、公路交通部门联手策划 “华西专机、专列、专车接民工回家” 活动,该报派出记者分赴四川民工打工集中的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与两千民工一起体验交通部门春运期间的服务水平,力所能及地帮助民工解决在回家过年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这一活动开创了西部首家媒体开行民工专机、专列和专车的纪录,新华社、香港《文汇报》等媒体对“华西都市报专机送小平故里老乡回广安”活动作了报道。这样的策划不仅使民工从中受惠,报纸的形象也通过中央级媒体和在专机、专列上的冠名活动得到广泛的宣传和推广,吸引了大量读者的眼球。这一活动的多赢效果更加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
《华西都市报》的创新探索还在继续,它的实践说明,只有关注社会发展前沿问题,从边缘走向中心,保持对政治和社会的敏感以及拥有同情心与批判精神,成为负责任、有品位的报纸,同时做出自身的特色,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赢得良好的口碑,在市场上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