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青年报》今年的两会报道中,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一组稿子。尽管我在作两会报道总结的时候,说的有一多半是不足、缺陷、问题,但我们今年确实干得还是很漂亮的。《经济学家在总理面前争论经济是否过热》,《一次真正见了实效的监督》,《总理许诺给西部教育100亿 陈至立警告:别出现教育厅长因腐败落马的事情》,以及对于胡锦涛、温家宝参加代表团审议的若干独家报道,等等,分量都很重。 不过,那一些稿子的采写成功,都不如这一组稿子奇妙!没用多跑腿,没用多找人,记者采访所用的工夫比别的大稿子都少,采访对象顺顺当当地配合,一边接受采访还一边夸我们。在所有媒体家家共享的信息中,我们抢出了独家的重大新闻。仅仅因为我们多动了点脑子! 最先得到线索是在3月13日晚上。我们无所不能的人大记者组组长崔丽,从新闻中心领回了两份文件,一份是大会主席团关于宪法修正案草案最后修订稿的说明,一份是温总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修改的说明。第二天,在闭幕式上,宪法修正案和政府工作报告将提交大会表决。 老路数,材料我先看过,在上面值得追访的地方划线,然后跟记者商量选题。 先看政府工作报告的修改情况。小改之处甚多,大都无关紧要。值得关注的就一条,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部分添加了一句话:“必须坚持改进工作作风,精简会议,减少文件,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再看关于修宪的说明,第一页上讲的几点,也没什么好做的。于是跟崔丽说:“你就安排记者,明天好好写写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加的这句话吧。” 崔丽离开了我的办公室,我继续一目十行地看那份关于修宪的说明。第二页上,三分之二的篇幅在讲为什么要删去一个逗号。文字绕来绕去,一遍看不明白。再看一遍,觉得吃惊;又看一遍,我跳起来了,跑到门口大喊:“崔丽,回来!” “写这个逗号。这个逗号可比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那句话重要多了。明天晚上我们的一版除了新华社的闭幕式通稿,就靠它了。”我对崔丽说,“找宪法专家徐显明,再找另外一个权威的法学家,再找一个农民代表,让他们都来说说这个逗号。” 过一会儿,我们特别邀请的评论家黄章晋到了。每天晚上,我们俩都要碰一次头,讨论“两会快评”的选题。说起这个逗号,这老兄也两眼放光。 在热烈的讨论中,我语无伦次地把这个逗号的价值越说越神:第一,它充分显示了宪法的神圣性;第二,在我印象中,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的会议主席团)第一次行使释宪职能,也是除针对香港基本法以外,第一次以立法者的身份说明立法本意,并且这一说明本身也已具有接近于最高位阶的法律效力;第三,删除有歧义的逗号,并且如此详尽地交代来龙去脉,主要是为了防止基层政府故意歪解宪法条款,侵犯公民权利,这再次印证了新一届领导集体“执政为民”的理念。这个逗号可以写入中国的宪政史! 晚上九点来钟,崔丽兴冲冲地回话:两个法学家都找到了,采访非常顺利,他们都对中青报能注意到这一个小小逗号的修改感到很佩服。第二天再去采访一位农民代表,稿子就齐了。这时,我们的总编辑李学谦也到了。我兴奋地拿主席团那份文件给他看,汇报了已经做的采访安排。学谦说:“为什么保留这个逗号就会产生歧义,删去这个逗号就没歧义了,去采访一个语言学家呀!”真是好主意!正好记者王尧就站在旁边,我说:“你给刘爽(本报一位中层干部,曾兼职做过央视东方时空首批节目主持人)的老公打电话,她老公就是个语言学家,在社科院语言研究所。他要是不愿说,就请他推荐一个学者说。” 王尧给这位张伯江研究员打了电话。收获超乎预料:张研究员的导师恰好就是我国语言学的泰山北斗吕叔湘老先生,而吕叔湘先生曾亲自参与我国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的起草工作。张研究员告诉王尧,就在这次修宪之前,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授陆俭明和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专家们,一起接到了一个分析现行宪法语言问题的科研课题。他给了陆俭明教授家的电话号码。王尧认为,这位陆教授也该采访。我说:“那当然。”于是又一个电话打出去。 15日,一条新闻,一条解释性报道,一条评论,同时见报。 最先,和崔丽商定选题时,我还说:“明天肯定所有媒体都会盯上这个逗号。”但出乎意料,事后看,似乎只有我们一家把它做了个大张旗鼓。真没想到,这事也能弄成独家!
|
|
|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