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报道是新闻媒介实施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其目的是唤起社会公众对问题的关注、发表意见和引导舆论,促使问题得以解决。然而,要使批评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传播过程中激起较大的社会反响,在对事实的披露中言之成理、真实可靠,还应该讲究一定的传播策略。 一、把握报道时机。批评报道要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掌握好国家政策,把握好报道展开的时机。切入问题的时机过早,是非曲直尚不明了时,非但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反而容易引发新闻纠纷,陷入尴尬的境地。反之,切入问题的时机过晚,公众关注的热情开始消退,传播效果就会大大减弱,舆论监督的作用难以很好地发挥。因此,在把握批评报道的时机方面,要考虑其可行性和传播效果,选取那些具备解决问题的成熟条件,通过舆论推动能够取得较好社会效果的问题。例如,当一项群众关注的新法规出台后,对那些不符合规定、仍旧擅自行事的现象及时地进行披露报道,有利于新法规的贯彻落实,并促使不合法现象得到铲除。 二、讲究选题艺术。首先应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即一类问题的面与一项报道的点的关系。媒介所选择的批评对象,既应该具有反映一类问题的代表性,能够以点带面,触及问题的实质,又不能使批评的目标范围过大,又一味地情绪用事,从而忽略解决问题的客观条件。因此,在确定选题时,要认真研究民情,关注中央和地方的有关政策和工作部署,并取得领导机关的支持,这样才能把握好上下的共同关注点,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其次,可以重点进行事件性的批评报道。事件性的批评报道一般来说比较单一,容易弄清情况,速战速决。而没完没了的纠纷性的批评报道,容易使新闻媒介陷入一时难以弄清的是是非非中,从而使批评报道耗费许多时间又难以收场,甚至招惹新闻官司。 三、选准报道角度。批评报道要注意适度适量,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掌握批评的层次。对于严重违法乱纪、激起强烈公愤的人和事,要坚决予以揭露。对于那些虽涉及是非曲直、却又不宜全盘否定的问题,应进行有节制的批评报道。有些问题以建议性新闻的形式进行报道,低调处理,有利于有关部门的接受和解决。因此,批评报道要从客观的而不是片面的、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角度去反映问题。另外,要注意批评的对象涉及面不宜过大,不要随意展开,尤其是对于没有完全核实清楚的事,不要涉及。同时,在批评某一现象时,也可注重树立相应的正面典型,通过对比,引导舆论。 四、用事实说话。对于电视批评报道来说,大量运用现场报道的形式,用好同期声,是报道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关键之一。现场报道可以使电视的声画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增强画面的感染力,提升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记者深入到现场采访,对需要曝光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让事实说话、让过程本身说话是增强批评报道客观性的最好方式,也可以增强观众对报道可信度的认可。记者在现场的调查采访这一过程本身,远比简单地阐述观点包含着更多的信息。 五、注重各方意见。新闻记者在采写批评报道的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要注意采访不同层面的人,并善于把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客观地反映给受众,从而避免报道偏颇。一般来说,一是要注意采访老百姓,反映群众的呼声;二是注意采访有关专家、业内人士或知情人士的意见,提升批评报道的权威性;三是要注意采访有关的政府部门负责人,从而促使问题得以解决;四是注意采访批评对象,对问题进行多层次剖析。让不同层面的人参与到批评报道中来,丰富报道的视角,带给受众更多的信息与体验,也使报道更加公正、客观。六、加强跟踪监督。在进行舆论监督时,抓准了问题就要跟踪到底,有始有终。如果问题出现了反复,就应该反复监督,促使问题得到最终解决。因此,批评报道播发以后,可以密切关注报道发出后的反应,这里面包括领导部门以及被批评者的反应,也包括社会公众的各种意见。根据这些反应进行追踪报道,可以使舆论监督更加客观、有效,从而避免虎头蛇尾、不了了之的情况。
|
|
|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