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揭晓。今年中央电视台首次对奥斯卡颁奖典礼进行原声字幕重播。各大纸质媒体也纷纷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一些在国内较有影响的报纸,基本上给予一个版以上的专题报道。
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始终是传媒关注的焦点,有关奥斯卡的各种报道如过江之鲫,每年3月如何“享用”来自美国的这样一道丰盛的“公共大餐”?奥斯卡报道对其他娱乐新闻的采编有何借鉴意义?笔者试图通过对若干媒体的观察,作一肤浅的概评。
在采访对象上,尽可能采访专业权威人士,深化专业特点
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特性、语言,有其权威的发言人,要彻底地报道和反映它,借助专业头脑才能入其门径。
如某报聘请了一位青春女星进行点评,但她“对奥斯卡之类的电影节没有什么概念,感觉它离咱们挺远的”,甚至还没看电视转播,要她进行点评也就勉为其难了。该报还是刊登了这篇采访。不知这样的报道除了凑点热闹外,对读者有什么意义。
文化娱乐细分为许多种类,每一种类都有其丰富的内在艺术规律。有眼力的媒体选择发表见解的采访对象不仅看人气,更注重其观察问题的权威性深刻性,善于借助“外脑”以提升报纸品位。《解放日报》请北京电影学院博导郑洞天、电影评论家王人殷和导演张建亚进行评点,他们提出的奥斯卡作为一种扩大市场的营销方式的成功、搭建电影产业链在经济收入方面要超过电影本身对国产电影的借鉴意义,以及《指环王3》获得成功对提高电影技术有很大的好处等观点,便较有针对性。
同样,《文汇报》记者就颁奖结果采访卢燕、陈冲和顾长卫。卢燕乃奥斯卡评审团成员,陈冲曾出席过奥斯卡颁奖典礼,顾长卫在美期间与本届最佳男主角西恩·潘合作过《骚乱》一片,他们评价的权威性自不待言。
《北京青年报》的记者则请到了大名鼎鼎的张艺谋发表了看法,参加过几次奥斯卡的张导对“中国人为何无法了断奥斯卡情结”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采访什么样的对象是记者的自由,但记者需小心地使用这种自由。选择采访对象往往能体现记者的眼光水准。特别是当面临像奥斯卡这样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如果不借助于专业人士的头脑,难以捕捉到高屋建瓴的见解。这就需要编辑记者本身拥有相当的专业知识。保持与业内有识之士的良好沟通,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为我所用,是文娱记者特别要掌握的一门技能。
除了注意选择采访对象外,请专业人士撰写分析性文章也不失为上策。《文汇报》在奥斯卡特刊第4版请影评家简拉拉专门就奥斯卡获奖影片的演员表演这个环节写了《从奥斯卡看表演新趋势》,并附加《制作与演技脱钩》的链接小文,详细阐明了“一部电影可以不需要依靠演员的演技而成为最好的电影;同样,演员也可以不需要好的电影载体而成为最好的演员”这个道理,从而给读者解释了为何像《指环王3》获得的11个“小金人”中没有一个表演类奖项,却依然能成为最佳影片的怪现象。这类文章特别注重了专业性和可读性的结合,读者完全能看得懂,并能产生共鸣。
在编辑手段上,做好主题内容的相关报道及新闻链接
由于新闻来源的高度一致,各报对获奖完全名单、导演和男女主配角的介绍、得奖者发言和图片的选择等几乎完全相同。那么是否各报就此失去竞争力呢?在规定动作得分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各报的自选动作要力求表现出自身特点,在相关报道上着力,在对新闻题材的评判、解释、扩展、放大等环节上下工夫,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广州日报》娱乐版充分利用印刷上的技术优势,两个版面使获奖者的丽姿倩影跃然纸上。为了弥补图片华丽但略显浮华的不足,也为争取时效,该娱乐版立即组织其娱乐编辑、记者撰写四则点评,都相当精彩。如《尊重自己》一文写到在好莱坞巨星的眼中不管是否得奖,能出席奥斯卡颁奖本身就是一种非凡的荣耀;而在内地或港台的许多明星把出席颁奖礼视为给主办方面子,不给奖往往拒绝出席,作者由此认为两者之间的反差固然反映颁奖典礼的含金量,更见出明星素质。这样的评论从奥斯卡本身生发出去,与本地本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将受众的审美情趣向高雅方向引导。
如果说配发言论尚属常规武器的话,那么调动本报社的驻外记者到现场采写现场见闻可谓使出“撒手锏”。上海的《文汇报》和《新民晚报》在这方面领先一步。《文汇报》驻美记者朱幸福的《街头二景》,描绘了柯达剧院现场女星的薄露衣着挡不住习习凉风,和众多女影迷为一睹影星骑在丈夫或男友脖子上两个细节,饶有趣味;而《新民晚报》驻美记者杨扬不仅发回了“去年旧票今年用”——原来去年因伊拉克战争开打,组委会取消了观礼台,因此这些购买了观礼台票的影迷就顺延一年取得了今年的入场资格——这样精彩的花絮,且在典礼中采访了金球奖组委会主席罗伦索等权威电影人士。若非记者亲临现场,如何能使读者分享到原汁原味的感觉?联想到国内一些娱记“不管采访尽瞎猜,谣言传得特别快”的怪现象,两者之间差距可谓大矣!
奥斯卡是美国人的电影盛事,但获奖影片与同内电影市场有着密切关系,一些报纸将报道视角转向这个方面。《钱江晚报》在娱乐3版刊登了一篇短文,报道了《指环王3》在国内公映时间将提前至3月12日的消息,《新民晚报》报道影碟市场将因奥斯卡而火暴,这些对读者来说都有实际价值。
娱乐新闻本质上与其它新闻并无二致,碰到一个重要新闻题材,有责任心的编辑总会想方设法用各种手法把它做得更全面深刻一些,为让读者更清楚全面地了解这个新闻事件,就要在相关报道上下工夫。自从互联网介入新闻范畴后,一些纸质媒体为省事,往往从网上下载一点相关报道放到版面上就算完事,好一点的从相关辞书上抄一点。这种内容用得多了,往往给读者千报一面的感觉。
媒体如果真正对读者负责,在新闻链接上也要动脑筋。如《文汇报》在报道奥斯卡表演新趋势内容时,链接了好莱坞电影表演风格的嬗变——“魅力”时代、“方法论”时代和“无我”时代——的内容,使本来对奥斯卡电影表演不太熟悉的读者,阅读后即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的链接内容细分,针对性强,对读者的帮助大。
负责任的媒体总会想方设法使报道丰富一些,厚重一点,这就需要多动脑子,采用发散思维,调动可以调动的力量,尽可能满足读者需求。
在深化思想上,持定媒体的批判功能,避免单向广告
文娱报道因为牵涉到判断与选择的问题,存在着严肃的批判性要求,必须能发表自己的独立的声音,不能人云亦云。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全球的电影覆盖及票房收入,70%来自好莱坞电影,而好莱坞电影的年产量仅占全球电影总量的30%。好莱坞大量电影是高品位高质量的,艺术上相当精湛。业内人士说,国人视奥斯卡为全球至高无上的电影奖,那里是艺术的殿堂,每次都用“进军”两字来形容中国电影对奥斯卡的渴望。
这样的现实,容易使媒体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摆不正角度,成为美国至上论的“翻译稿”。如某报在做奥斯卡报道时,打出了“奥斯卡是人民的!电影是世界的!”这样不合时宜的大标题。
有人认为娱乐新闻不就是让人娱乐吗,值得这么认真?不可忘记,新闻的重要职责是引导。
可喜的是许多报纸保持了清醒的头脑。《钱江晚报》发表了《杭州影评人:别一味跟着起哄》一文,在肯定奥斯卡大片高水平综合艺术的同时,发出了这样的忠告: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美国大片诱人的外表往往掩盖了其内涵里的西方文化,这些东西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常常是相悖的。可是,我们的年轻人受其震撼的视听效果吸引,很可能潜移默化地接受其文化熏陶,尤其是在快餐文化中成长的一代。把全世界都变成好莱坞的忠实观众,这实际上是美国所推行的全球化政策中的重要一环。——这些对娱乐现象的冷眼旁观、放眼长视,显示了作者的眼光和气度,更能发人深省。
确实,明智的媒体会担负起引导的责任,不会一味无偿为美国电影作宣传。在这方面,《文汇报》给国内同行上了一堂深刻的“示范课”。该报在奥斯卡特刊的头版,刊登了驻美、驻联合国两位记者的4条洛杉矶专电,以头条和版心位置用平和的口气分别刊登消息《第76届奥斯卡奖揭晓》和分析性通讯《今年奥斯卡无黑马》,同时在二条位置刊载对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俄罗斯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专访,特意标出和头条相同字号的大黑体标题:“美国标准无法取代世界标准”,其寓意不言自明。在特刊三版,几乎用整版刊载法国、伊朗、印度和墨西哥等电影大国业内人士对奥斯卡典礼的反响。各国诸多电影界人士认为好莱坞电影产业在独特的经营理念中形成的生产制作、发行、营销等一系列体系化的操作值得借鉴,但其影片苍白的内容往往被包装在一个美丽的外表下,人文分量越来越轻。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因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审美理念的不同,应以追求体现自身民族特色的精神产品为主导。这些报道摆脱了从国内看奥斯卡活动的单一视角,从全球的角度对奥斯卡进行评判,有助于读者形成一个较全面客观的印象。
事实上,就是美国本土报纸也没有对奥斯卡大唱赞歌,甚至还有人毫不客气地指出,今年之所以产生一面倒的颁奖结局,并不是《指环王3》如何精彩绝伦,而是因为今年的好莱坞实在拿不出什么体面的“拳头产品”。美国媒体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
关于娱乐新闻发展方向的思索
改革开放以来,娱乐新闻逐渐从传统文化新闻中脱离出来,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因其通俗性、可读性、趣味性、娱乐性的天然品质,对读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但是近年来,我们的娱乐报道却显现了危机的端倪,外表繁荣的娱乐新闻中充斥了大量的信息垃圾,尤其是虚假新闻和花边隐私等低俗新闻,给读者造成格调低下的强烈感觉。文娱记者队伍也是鱼龙混杂,如不久前一些娱记在探班采访《千机变2》剧组时和剧组人员发生纠纷事件,社会反响很是不好。究其原因,可能是不少从业人员习惯于将娱乐新闻游离于客观真实这一新闻的最根本标准之外,认为娱乐新闻的目标主要是明星,炒作是娱乐新闻的基本手法。
困扰娱乐新闻的问题很多,如提高娱乐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修养,用法律法规对文娱记者的采访活动进行规范保护,媒体自身进行准确可行的定位……但比较紧要的一条,笔者认为应尽快走出“娱乐报道=明星隐私”的误区,回到娱乐报道的正道上来。上述几家报纸对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报道,虽然用一部分版面对明星本人进行采访,但那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报道的重点仍在于电影艺术本身,并在编辑过程中体现出了强烈的新闻责任感。
其实媒体更应关心的不该是明星,而是明星的工作、娱乐产品本身。像好莱坞,他们有非常正规、大型、而且很专业的娱乐产品新闻宣传体系。比如为某部影片拍摄过程制作特辑,以及对重要导演、演员进行非常专业的访谈,这些都是娱乐新闻。这些才是娱乐新闻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国内如《光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近20年来的娱乐报道基本上按这路子走过来,受到肯定。
娱乐新闻该是正本清源的时候了。娱乐新闻从业人员在拥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的基础上,要努力对正在发生的文化娱乐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和前沿思考,追求形式轻松与格调高雅的统一,让受众在愉快的消遣中受到启迪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