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集体,哪怕只有两三个人,也需要队伍建设,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只是方式不尽相同而已。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实质就是在进行队伍建设,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武装新闻从业人员的头脑,督促新闻从业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更好地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下面结合《齐鲁晚报》对这件事情的认识与实践,谈些体会。
《齐鲁晚报》对队伍建设的认识
新闻媒体的使命,是通过舆论来引导和影响社会。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新闻媒体对社会引导和影响的形式,基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以下以报纸为例):其一,报纸本身说了些什么;其二,报社本身做了些什么;其三,报人本身说了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而决定这三个方面的根本因素,就是编辑记者的作风,其中又包括政治的、业务的以及道德的三个层面;不论哪个层面出了问题,都会贻害无穷。
应该说,新闻队伍整体上是好的,但是一个时期以来,许多编辑记者在作风上也确实出现了不少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就是政治上的幼稚,业务上的浮躁,道德上的失范。社会上所谓“文化单位没文化”的说法,主要说的是新闻媒体,而“防火防盗防记者”,更是非常直白地表示出对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作风的不满。这些问题体现到报纸上,就是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及不良广告“四大公害”蔓延,引发了读者对媒体的信任危机。出现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新闻从业门槛降低,一些素质不高的人进入了新闻队伍;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不良风气严重侵蚀着新闻队伍等等。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教育管理上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有时过多地在意眼前的竞争,忽视了持续发展;过多地注重物质的刺激,忽视了奉献精神。
尽管《齐鲁晚报》多年来比较注重队伍建设,编辑记者在社会上口碑不错,但并不能排除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也不能不承认上述问题已经成为事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为此,编委会也逐渐统一了认识:做好任何事情,关键在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最根本的前提。
《齐鲁晚报》对队伍建设的实践
《齐鲁晚报》的队伍建设,是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强化的。从1998年组织主任以上人员到海尔集团学习“斜坡球理论”,开展爱岗敬业大讨论,到2003年开展“文化建设年”活动,出台完全分数考评办法,措施很多,效果明显。
一是把学习当作硬任务。
1、在每周一次雷打不动的主任以上人员例会上,总编辑必讲导向、政策、纪律,然后形成纪要,张贴出去,同时各部门要召开全体人员会议,进行传达、学习、讨论。
2、每年一度的业务论文大赛,全体编辑记者都必须参加(对不参加者扣工作量),然后请专家评选,优秀作品结集出版。同时,编委会成员每年要有业务课题,带几个编辑记者一起研究,最后形成文字的东西。
3、成立业余学习研讨小组,开展荐书读书活动,每人每年通读业务书籍不少于2本,买书不少于500元;学习体会要进行交流,并在内部学习资料《晚报人》上发表。
4、鼓励编辑记者研究业务,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业务论文,一律算工作量,例如发在省级刊物上的计40分,相当于4篇二等稿。
5、强制编辑记者接受培训,凡报社组织的业务培训或学术报告会,采编人员必须参加,否则给予处罚,比如一次不参加者扣20分,相当于2篇二等稿。
6、根据综合业绩考评,选派编辑记者出国考察学习,每年不少于10人,已经坚持了6年。
二是理想教育长抓不懈。
1、 新记者到来后的第一课,先学做人。新记者到来后的第一课,必是由总编辑讲《先做人,再做记者》。做人,就是做有责任心的人,做有正义感的人,做讲奉献的人,做能自律的人。同时积极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由他们组织新记者前往《大众日报》创刊地(沂水)、晚报青年记者实习基地(莱钢)接受再教育。
2、 学习张刚,在平凡中追求高尚。张刚是一名新记者,但他工作作风非常扎实,有强烈的敬业意识,有浓厚的平民思想,深入社区,与普通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写出了一批为市民喜闻乐见的稿件。为此,编委会召开了“张刚现象研讨会”,并专门发出倡议,要求大家向张刚学习。
3、编发内部交流学习材料《晚报人》,让其成为对员工进行理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三是制度建设不断加强。
1、成立督察考评部,并且不断强化其力量。督察考评部,负责监督报纸质量和采编作风。他们只接受编委会的考核,有权依据有关规定查处一切业务差错和违纪行为,从而为队伍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2、完善考评办法,把所有员工纳入考核范围。2004年初全面修订,《完全分数考评办法》,九章七十七条、涵盖方方面面的考核评价体系,为队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3、加大奖惩力度,提高大家判断正误的能力。奖,有“总编辑嘉奖令”;罚,有“错误处罚通报”。对奉献、创新等积极向上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行为,大力嘉奖,最高曾一次奖励2万元;对因作风浮躁、素养不高而给报纸或团队带来负面影响的行为,小到文字差错,大到违纪问题,一经发现,立即查处,近3年中,已有3人先后被辞退,经济处罚累计达20余万元。2004年报纸改版后,又将差错投诉电话直接公布在报头上,并且给督察考评人员配备了移动电话,24小时开通,把晚报整体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
4、建立个人考评档案,把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完全透明化。过去每年年终评选先进或者分配奖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争议,因为参考标准太单一或太模糊,从2003年起,《齐鲁晚报》建立了个人考评档案,由考评统计人员把每个员工平时受到的各种奖励或者处罚,以及工作业绩包括优稿优版优标题优策划等,都及时输入电脑,计在个人名下,年终成套打印出来,每人的情况都一目了然。
四是营造积极向上氛围。
1、开展“文化建设年活动”。编委会把2003年作为晚报的文化建设年,印发了专门的文件,成立了相关的组织,开展大量有益的活动。比如成立了学习研讨小组、休闲健身小组、作风督察小组、民主生活小组等。
2、开展“现场新闻大赛”和“三贴近新闻大赛”。每次历时10个月,每月一评,即评即奖,目的就是促使编辑记者转变工作作风,提高业务素质。
3、开展“五个一活动”。从2000年起,由《齐鲁晚报》党总支倡议,在晚报开展此项活动,即每个编辑记者都要联系一个居委会、一个报摊、一个困难家庭、一个区县部门,每月至少写出一篇体验新闻。编委会又进一步创新,一是编委会成员建立联系点,即编委会成员每人都要联系省城以外的一个基层单位,定期带着记者下去体验生活,研究业务;二是记者大名片进社区,即把记者的名片印制放大后,挂到居委会里,既便于接受监督,也便于接收新闻线索。
4、提出“实施三品提升战略”的理念。即提升晚报品牌,提升报纸品位,提升员工品质。这个理念是从2002年提出的,其中品牌提升,主要是提升晚报整体的信誉度和公信力;品位提升,主要是提升报纸本身的格调,拒绝低俗;品质提升,主要是提升编辑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齐鲁晚报》对队伍建设的体会
经过这几年的探索,我们认为,加强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做到“三个必须”:
首先,必须总编辑亲自抓。抓班子,带队伍,应该是总编辑的首要工作,所以队伍建设,也可以叫作“总编辑工程”。《齐鲁晚报》几乎所有队伍建设的工作,都是由总编辑亲自布置的,许多文件也是总编辑亲自起草的,落实过程中,总编辑又亲自调兵遣将,不断强调督促,正因如此,这项工作开展起来才比较顺利,才容易见到成效。
其次,必须注重“三个带动”,即领导带动、典型带动与活动带动。领导要起表率作用,凡是编委会布置的,编委会成员必须带头;抓典型,就是大树正面典型,大批反面典型;抓活动,就是多搞参与性强、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让大家在活动中受到教化。
第三,必须不断改革创新方式方法。队伍建设不能搞老一套,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编辑记者,是思想解放、思维活跃、理想大于物欲、工作节奏紧张的一群人,对他们,既要讲纪律,又要讲理想,既要讲凝聚意识,又要讲个性张扬,要因势利导,注重实效。比如我们搞“晚报人精神大讨论”,就是由总编辑先以顺口溜的形式,提出晚报人应该具备的十条精神,然后让大家发挥聪明才智进行修改,这样大家既感觉有意义,也感觉有趣味,在修改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然而,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也确实体会到,搞好队伍建设,实非易事。一是转轨时期的新闻媒体,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市场竞争压力很大。二是当前队伍流动性较大,领导难免短期行为,员工难免急功近利。为此,我们还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切实把“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引向深入;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力度,靠良好的体制、机制来约束人、调动人,从而把队伍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