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星期五
2月13日,本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可对于长沙乃至湖南的读者来说,这一天却感到一头雾水:打开当天省城出版的几家主要都市类(或说晚报类)报纸,几乎都在第一版读到一则关于本报一篇稿件内容严重失实、特向读者致歉的声明,语气、规格、格式几乎完全相同。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长沙媒体究竟怎么了?昨天、前天各报竞相刊登的重头稿件,一夜之间怎么全部都失实了,又怎么同一天同一时间都同时发现了失实、又同时刊登措词一致的道歉“声明”呢?
祸起萧墙
还在去年底,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江曾在全国首次提出媒体要全面建立“道歉机制”,以树立媒体良好的诚信形象和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仅仅过去了才两三个月,没有人会想到,省会的几家媒体就首先充当了“道歉机制”的践行者。
那么,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重要稿件闯了大祸又值得如此重视呢?笔者仔细翻阅了上述各报,才发现不过是一篇仅二三百字的小消息,只不过这篇小消息传达出的信息是有些重大、有些敏感、有些吓人,也有些让人感兴趣。各报的稿件似乎和一篇通稿差不多,基本是一致的,除《长沙晚报》外,所有报纸都在一版作了强势处理,有的仅引题就作了4大行。这里转述其中刊发较为详细的《东方新报》的报道内容。为防止以讹传讹,有必要作些技术处理,隐去文中敏感的人名、地名,请读者见谅。全文如下:
新报记者钟×× 实习生黄×报道 昨日,在××街头传得沸沸扬扬的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李××挪用巨额公款到澳门参赌被抓的消息,记者已在××市纪委得到证实。
据悉,李××此次在珠海市被捕,是在××市政府副秘书长肖××被害一案的调查中“无意”牵出的。据称,肖××被害当天,李××也住在××宾馆,肖曾去过李的房间,因而李××被专案组列为嫌疑调查对象。当专案组调查人员找李××核实情况时,李尚未开口便高度紧张,如同惊弓之鸟,将自己挪用数千万元住房公积金到澳门参赌输得精光一事和盘托出。
据知情者反映,李××此前曾多次到澳门参赌,生活十分奢侈,为饱口福,曾乘专车“不辞辛苦”赴广东品尝野味。目前,此案正在深挖中。
稿不长,却很有看点和卖点,若不及时刹车,湖南肯定还会冒出许许多多的相关的深度报道和后续报道来,那样,影响肯定还要大,甚至会在全国造成重大影响。
为何道歉
有人说,长沙媒体披露某地官员挪用巨款到澳门豪赌一事是属空穴来风,理由有:一,都是本报记者采写的稿件;二,报道对象有名有姓;三,消息有一定的来源;四,多家媒体采写同一事实,稿件同时失实的情况几乎很少;五,各媒体对稿件都十分重视,作了突出处理,不像来路不正的“水货”。
道理自然有,再说有疑虑也不是什么坏事。然而,既然是集体作出道歉,我们相信就必有原因,而且必有媒体方面的原因。当然,具体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若从稿子方面分析,技术方面的问题确是明显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是交代不清、含糊其词:
首先,消息的来源含糊。文中说李××挪用巨额公款到澳门参赌被抓的消息,“记者已在××市纪委得到证实”,可通读全文,是纪委何人说的,何人在什么场合说的(比如,是正式场合、公开场合,还是私下场合,是代表组织,还是什么也不代表),一直没有下文。
其次,措词含糊。文中在陈述李××的情况时,用的全是含含糊糊的“据悉”、“据称”和“据知情者反映”,令人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
第三,时间含糊。说李××此次在珠海被捕,“此次”是何时?没回答。何时挪用了上千万元,也没有说出半个时间。
第四,事实含糊。文中说李×ד挪用数千万元住房公积金到澳门参赌输得精光”,是李自己说的,情况属实吗?有证据吗?谁提供了证据?一概都没有。假若李××精神失常,他说的话能作为依据吗?没有确切依据就写成新闻,这样的新闻能信吗?
当然,除此之外,也许还有深层次的原因,如办报思想出现偏差、把关意识不强、记者作风飘浮等等。就是撇开这些原因,这条新闻确也是疑点太多,漏洞太多。读了稿子后,人们可以认为××市的李××有可能挪用公款到澳门参赌,但也有可能怀疑,并且完全有理由怀疑,李××没有挪用上千万元的公款,或不止上千万元的公款。甚至还有理由怀疑,这根本不是一条真正的、负责任的新闻,起码是一条要素不全、经不起推敲的新闻。由这样一则含含糊糊的新闻来传达如此一个重大信息,显然是一种草率的行为。出现这样严重的失实报道,要求媒体作出道歉理所当然。
教训与反思
先说反思,也是疑问,起码有三点:
一、“没有事实依据,报道严重失实”的稿子为什么好几家媒体都发得出来,而且大多还都处理得那么抢眼,这说明了什么?如此下去,新闻还有何信誉可言?媒体要走向市场,媒体要抓读者,这些都是对的,可哗众取宠、欺骗读者无疑是自毁长城。
二、各报发出的稿子为什么一模一样,又为什么都是署名“本报记者”,这又说明了什么?惟一可解释的,就是有关部门事先拟定了“通稿”,或是集体“采访”,一人写稿,大家照抄。不论何种情况,都推不脱记者编辑作风飘浮的干系。试想想,人家说什么,你就写什么,人家写什么,你就发什么,这怎么得了?再说,一样的稿子,都署名为“本报记者”,报纸出来了,又都在一个城市,多尴尬啊!
三、重大批评报道,按规定送审了吗?有人签字负责吗?若没有,媒体能随便发稿吗?现在,在我们的新闻队伍里,总有一些人对宣传纪律满不在乎,总有一些人喜欢越雷池抢新闻,总有一些人喜欢绕开正常渠道搞小道消息,也总有那么一些人头脑特别发热听到风就是雨。要知道,新闻是事实,不是热情,更不是个人情绪的发泄,任何离开事实的报道,都将是对新闻和媒体的侮辱。平时我们讲“政治家办报”,讲“守土有责”,关键时刻,最能检验出我们的政治水平,其实也是业务水平。
再说教训,新闻单位可以从中吸取的,也有三点:
把关要严,有疑点的稿子坚决不发。新闻无小事,新闻不是过家家,来不得半点玩笑。切不要以为是“独家新闻”,是“生猛爆料”,管它真不真、实不实,拿到篮子里就是菜,那是绝对不行的。越是题材重大,越要一丝不苟,严格把关,这才是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报道对象负责的正确态度。
采访要实,捕风捉影的稿子坚决不写。长沙几家媒体这次出现重大失实报道,原因也许比较复杂,记者也许还会喊冤,但无论怎么讲,采访作风不扎实,采访不深入,这是显而易见的。
思想要正,题材敏感、负面影响大的稿子坚决不炒。现在一些生活类和都市类的报纸,思想比较活跃,抢新闻的意识强,这都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我们也发现,有的时候有些题材媒体拿握得并不好,火候也掌握得并不好,有些“抢”得过分了,“炒”得也有些过头了。新闻要讲社会效果,要讲导向性,社会效果和导向性不好的稿子,莫说不能炒作,就是发一条简讯也是不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