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山东
本站搜索:

广西环江:从石漠化到“世外桃源”

2012-08-12 08:16:44     作者: 齐 芳    来源: 光明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石漠化地区,封育区,木本饲料
[提要]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古周村,雨后的清晨,山坳里错落几间土黄色民居,水滴顺着灰色的屋脊滴答而下,一幅水墨丹青景象。耕种是导致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耕种强度越大,土壤垂直漏失越快;土壤漏失越快,越要毁林耕种。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古周村,雨后的清晨,山坳里错落几间土黄色民居,水滴顺着灰色的屋脊滴答而下,一幅水墨丹青景象。但就在10年前,这里还是严重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石山裸露,植被稀疏。

  “这10年来,广西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一年比一年好。”谈及成功的经验,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兼中科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站长王克林总结说,一是要让群众不再靠过度开发资源吃饭;二是要尽快修复石漠化地区的生态――这两者都需要科技的力量。

  耕种是导致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耕种强度越大,土壤垂直漏失越快;土壤漏失越快,越要毁林耕种。制止这种恶性循环的最好方法,就是移民搬迁、封山育林。

  然而,“国际上大多数生态移民计划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是没有解决搬迁后的可持续产业设计,导致大批移民破坏环境后又回到原住地。”王克林说,“环境移民要以科技为支撑”。

  在距县城3公里远的三乐村,科技工作者们建起了肯福示范区,采用“科研单位+公司+基地+农户”的股份制经营体制和运转模式。中科院的专家对示范区进行生态设计,公司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对于没有迁出的农户,因地制宜地发展养殖业、种植果树和木材,让他们从“农民”变成“牧民”和“护林员”。

  要想就地修复生态,什么样的耕作活动才能支撑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这类科学问题,在已经撂荒多年的石山上,中科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站成立了。坡地长期动态径流监测场、轻度退化区、中度退化区、植被封育区、木本饲料区……在这个占地2000亩的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平台上,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喀斯特生态系统演替过程,寻找一条最科学的生态修复之路。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喀斯特生态研究基地之一,他们的经验正在向贵州、云南、四川等石漠化严重的喀斯特地区辐射推广。(本报记者 齐 芳)

system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