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奇亭 姜国乐 刘考勇 报道
本报郓城讯 “针腊印花棉布出口非洲,效益相当于普通布十倍,可设备改造完成后流动资金犯了难。谁知逢难竟遇‘贵人’助,建设银行的助保金贷款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3月27日,石文记这样告诉记者。
石文记是郓城圣达印染公司总经理,他所在的企业先是找到另外三家企业办理互保手续,然后向当地建设银行缴纳80万元助保金,再依托政府、企业和银行增信平台贷得2000万元流动资金。这仅是该县政府、银行和企业联手破解贷款难题的一个事例。
郓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初步形成煤化工、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酒水包装材料、钢球生产等产业,流动资金需求巨大。同时,由于缺少抵押物或企业管理不规范,贷款难以遂愿。虽然国家一再要求各家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增幅不低于其他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但囿于上述因素,“两增目标”大多落空,中小企业贷款难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去年9月,建设银行率先在菏泽试水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缴纳助保金,政府财政提供风险补偿铺底资金,建设银行贷款按铺底资金十倍放大。
与以往商业银行贷款不同的是,在银行风险管理规定之外又打了几堵“防火墙”:申请贷款企业4户联保,一旦贷款企业出现经营风险,首先由联保企业代偿,然后是企业缴纳的助保金,最后才是政府和银行各担50%责任;政府铺底资金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郓城县成立了助保金管理办公室,县财政打入4000万元作为风险补偿铺底资金。由于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先期筛选把关,保证进入者均为管理优良、市场前景好的企业。短短两个月时间,郓城79家企业拿到实际贷款3.2亿元,为前10年的总和。
中小企业得到金融支持,在优化贷款结构的同时,也起到引领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去年得到贷款的企业中,74%为棉纺织企业,5%为农副产品加工出口企业。今年新申请贷款企业,主要分布在新医药、汽车配件等行业。打破融资瓶颈,有力地促进了郓城经济发展,去年该县中小企业吸纳就业22万人,财政增长幅度高达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