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教

青岛每年自杀人数超7000 心理热线冷清

2010-06-16 08:50: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岛市精神卫生中心早期干预病房高安民主任说,青岛市每年自杀人数超过7000人,在自杀的这部分人群中大部分都是因为心理问题导致。

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工作人员接听咨询电话。


  6月13日晚,因一直没能摆脱女儿去世的阴影,家住寿康路的一名男子不堪心理重负将自家5楼的窗玻璃砸坏后,试图从窗户跳下来,幸被及时救下(本报6月14日曾报道)。“这名男子存在心理问题,如果早一点接受自杀干预,完全可以避免选择这种极端的方式。”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王冠军说。

  针对心理疾病高发的现状,青岛早在2005年就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免费咨询热线85669120和86669120,可由于种种原因,5年来 ,拨打热线寻求自杀干预每年就两人。专家建议,应尽快建立社会救助机制,让更多人知晓“生命线”号码,同时关注各类心理问题的预警信号,避免悲剧上演。

  ■现状 心病患者增多床位难求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早期干预病房高安民主任说,青岛市每年自杀人数超过7000人,在自杀的这部分人群中大部分都是因为心理问题导致。

  记者了解到,目前患心病的市民越来越多,尤其是老年人。“大约有半数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一科主任崔维珍说,由于老年人过多的丧失,像丧失工作,丧失经济地位,甚至丧失子女、老伴,丧失得多了就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障碍,再加上老年人机体功能的退减,大脑功能的改变,在生理因素的推动下,心理疾病越来越突出。

  崔维珍告诉记者,之前他们只有一个老年病房,后来由于病号增多,床位越来越紧张,在2005年的时候,医院将老年病房扩展成了两个,两个病房的原始床位有108张,但随着病号增多,他们不断地加床,现在床位已经达到了150多张。

  “加上空巢综合征、孤独症等,老年人患心病的能有半数。”崔维珍告诉记者,其中老年抑郁的能占到20%多,有了抑郁就容易自杀。

  心理干预热线异常冷清

  虽然现在患“心病”的越来越多,但是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却受到了冷落。

  据介绍,市精神卫生中心早在 2005年11月,就成立了山东省首个心理危机干预中心,而在干预重点中有一个就是针对自杀人群。王冠军介绍,这个干预热线成立三天后,就成功说服一名准备从18层楼上跳下的轻生女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 这个热线是 24小时开通的。”王冠军告诉记者,干预热线共有7名医护人员。白天电话由护士接听,晚上跟热线电话捆绑的小灵通则由医生轮流拿着。

  让人意外的是,虽然青岛市每年的自杀人数超过7000人,但打来电话寻求“自杀干预”的却很少,一年下来接话量也就一两个。

  “打热线的寥寥无几。”青岛心理危机干预中心负责接听热线电话的护士乔女士介绍,热线自从开通以来接话量一直很低,每天打电话咨询的很少,一天下来最多能接十多个询问电话,而其中因心理问题寻求帮助的就更少了,一周下来都不会超过5个,而且很多是关于失眠、情绪低落等方面的问题。

  对此,王冠军告诉记者,求助热线如此冷清很不正常,“全国每年的自杀率在十万分之二十三,此外,有自杀念头却未采取行动的人数是这个数字的8到10倍。以我们青岛平均每年自杀几千人的数字来计算 ,每天接听二三十个关于自杀干预的热线都不多 !”

  ■原因 “生命线”知晓率非常低

  “人在选择结束生命前,其实有求生的意念,这时如果身边有倾诉对象或可求助的对象,就有可能降低轻生的几率。”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王冠军告诉记者,对于面临心理危机困扰的人群,如果有完善的心理救助机制或良好的自杀预防规划,也许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我们5年前就设立了青岛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这条热线已经开通5年之久,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该号码仍然十分陌生:85669120和86669120。”王冠军说,这就直接造成,很多人在出现心理问题有自杀倾向的时候,不知道向哪个机构求助,除了“110”、“120”等号码外,很多人并不知道青岛还有个专门为心理疾病开设的热线。

  “开设讲座的时候,我曾随机问了20个人,问他们知不知道我们心理干预中心的热线电话,结果仅有1个人能答出来。这些来听讲座的大部分还是比较了解精神健康问题的,可见这个热线号码在大部分市民中的知晓率有多低。”

  担心“家丑外扬”不肯求医

  此外,王冠军还认为,大部分市民“向心理医生求助”的意识很淡薄。一般遇到类似问题,可能会在第一时间求助周边的邻居、家人、朋友,但很少会想到拿起电话去找更加专业的医生。

  “许多人把有精神疾病看成是耻辱,所以碍于情面怕别人知道,而不愿就诊和咨询,结果心理负担越来越大。”王冠军说,“我国的自杀人群有2个高峰年龄段,分别是5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15~34岁的年轻人。年轻人社会经验不足,学习、工作压力较大,处于人生的转型期,容易引发心理危机,老年人由于躯体疾病的困扰,或者儿女疏于照料、想为家人减轻负担,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

  “但是很多时候,中国人会把精神问题看成是家丑,是件很丢人的事。此外,在‘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思想下,很多人会对家人或是自己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刻意隐瞒。不希望让更多的外人发现或是插手。”对此王冠军表示,这一想法是非常错误的,“每一位自杀者最起码严重影响到6名亲友。信息时代,自杀行为影响的人群将迅速增长,没有情感联系的人也有可能效仿自杀行为。”

  ■作用 及时介入,心病能治愈

  “其实通过电话咨询对患者的帮助是很大的。”说起这个热线电话的作用,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姜桂兰告诉记者,护士都是有心理师资格证的,接到电话后,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己答复,遇到有困难的就会移交给医生,不敢说通过咨询能百分之百治愈,但至少有95%。

  姜桂兰告诉记者,在治疗过程中,除了需要医生对患者进行药物及心理治疗,还需要家属24小时监护,保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发生意外。

  死亡线上拉回轻生老汉

  在跟记者交谈的过程中,姜桂兰说他们曾经救助过的一名患者让她印象深刻。她记得去年曾经接到了一个热线电话,打电话求助的是一名女子,从电话中可以听出这名女子非常着急,女子说她60多岁的父亲,自己在家中的时候割了腕,幸好他们发现得比较及时,把父亲送到医院后,经过抢救有惊无险,可是回家后父亲还是想找机会自杀,后来女儿想起了自杀干预热线,然后给他们打电话求助。

  在姜桂兰的建议下,这名女子将她的父亲带到了医院。“ 当时我就跟他说,我肯定能治好他的病,让他给我一点时间。”姜桂兰说,首先她的态度很坚决,让这位对生命失去希望的老人像看到救命稻草一样。最后在姜桂兰的开导下这位老人服用了一个星期的药物,一周之后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抑郁老太走上极端

  “心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作用是很大的。”姜桂兰说,虽然经过他们的开导及药物治疗,不少对生命失去信心的市民被救了回来,但是也有的因为没能得到及时治疗造成了遗憾。

  “有位老太太自杀就是因为患上了抑郁症,但是家人没能及时发现。”姜桂兰告诉记者,当时是一名40多岁的女子在丈夫的陪同下过来咨询,而导致这名女子情绪不好的原因,就是她当时没及时发现母亲的变化,结果母亲服药死亡。

  文/图  记者 韦丽丽  孟琳达

  ■建议 心理干预热线应提高知晓度

  尽管各类自杀的报道屡见报端,但是在这些事件中,心理专家的身影却往往是缺失的。对此,王冠军提到,即使是心理危机干预最常涉及的自杀事件中,也经常难以见到心理专家的身影。

  在他看来,让心理危机干预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不仅需要政府层面形成跨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目击事件发生的每个普通人,也都有责任向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及时报告。王冠军指出,让心理工作加入到应急联动机制,就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法律保障。

  王冠军说,解决问题的当务之急,是要让更多的公众知晓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的号码。从其承担的责任来看,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也应当和110、119、120等号码一样,成为众所周知的“生命线”号码。“当然,如果能够为这条‘生命线’提供更加便于记忆的短号码,会给公众带来更多的便利。毕竟现在的号码有点长,也有点难记。”

  ■提醒 留意“预警”信号避免悲剧发生

  那么,对于有强烈自杀意念而又拒绝向外界求助的人群,是否会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蛛丝马迹,以便周围的人及时发现、疏导?

  据王冠军介绍,“交代后事”、“将自己的心爱之物散发给身边的人”、“突然对他人特别热情”、交流中流露出“真想一觉睡过去,再也不醒来”,“要出趟远门,最近一段时间都不再回来”等言语、“受严重抑郁情绪困扰、既往曾有过自杀未遂”都可以视为“预警”信号。

  ■他山之石 热线开通六年挽救四千生命

  记者从北京回龙观医院了解到,该市首条自杀干预专业热线开通六年,已经成功干预4000个高自杀风险来电,挽救了求助者的生命。

  据了解,求助者咨询的问题主要包括,精神心理问题20%,家庭关系问题17% ,其他人际关系 15% ,工作学习问题20% ,躯体疾病7% ,经济方面问题1% ,其他相关知识的20% 。自杀干预热线从2002年12月成立至2008年7月,有效接听近11万人次来电。约有70% 来电者在来电之前从未寻求过任何精神或心理卫生方面的帮助。

  据《北京青年报》
王琳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