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31 09:49:00 我要评论
师文静 来源:齐鲁晚报黄霁近照
本报记者 师文静
因关注丁克家庭回归“造人”这一热门话题,电视剧《夫妻那些事》一开播就引来诸多关注,而此前不曾出版过任何小说的写作者黄霁也逐渐被大众所知和认可。
黄霁称,《夫妻那些事》的小说初稿更接近于剧本,而非常幸运的是,第一部作品刚创作完就得到了制片人的认可。黄霁工作之余兼职写作,她称自己没想过要成为专注写作的人,但是写作让她感觉到自己在这个时代的话语权。
生活逼着我去表达
齐鲁晚报: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的?对你来说写作是兼职工作、爱好,还是想要成为专注写作的作家?
黄霁:我并不算是真正的文学创作者,我只是习惯写作,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记录下来。
我对文字的态度是非常尊重的,我们身处这样一个时代,不是从前,也不是以后,作为一个活在当下的人,我们有幸见证了这个时代人和事的种种变迁。无论这个时代是伟大还是平庸,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时代,需要有人为这个时代记录下一些真实的、没有伪装的东西。
我从没想过成为一位专注写作的作家,写作对我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为我们的生活本身活色生香,是生活逼迫着我去记录些什么、表达些什么,并在这种表达中传递我自己的价值观。
齐鲁晚报:你做过老师、记者、导演等职业,做记者做了多久?新闻这个职业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影响吗?
黄霁:我当记者的时间不长,大约四五年,因我从事的是电视媒体,因此它对文字的要求可能不像报纸、杂志那么高,它更需要一些明白流畅的东西。
《夫妻那些事》的创作很折磨人
齐鲁晚报:《夫妻那些事》是你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吗?这本书的写作过程是怎样的?
黄霁:《夫妻那些事》是我出版的第一部长篇,但却不是我创作的第一部长篇。我的第一部小说是《一脸天真》,尚未出版。
《夫妻那些事》从写作的第一天起它就是为电视剧做准备的,因此在创作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拍摄、分镜头、播出等因素,因此它算不上是一部纯粹的小说。但因为它的容量非常大,第一稿写了40万字,考虑到小说的出版才缩减到20万字左右。
这部作品的写作大约持续了一年多,过程非常漫长并且折磨人,因为白天我还在上班,只有晚上回到家,夜深人静的时候才开始写作。
齐鲁晚报:《夫妻那些事》为何是先有电视剧再有小说出版呢?你有没有参与该剧的改编?
黄霁:我在创作这个作品的时候并没有和任何制片公司和导演有过接洽,在完成创作后我非常忐忑地将剧本交给制片人庄力奇先生,想听听他的意见。幸运的是,庄力奇在周五接过我的剧本,周日就给我打电话希望合作。
一开始也有其他的导演人选,在沟通几次后,我自己做了两次修改,但后来在演员、导演人选的变动上比较大,而我的工作又实在太繁忙,就由制片人再另找其他编剧进行改编。
不生育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齐鲁晚报:《夫妻那些事》关于丁克家庭这一详尽的描述是你虚构出来的,还是与自身的经历有关系?
黄霁:《夫妻那些事》并不是我的亲身经历,因为我早早地就结婚生子了,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因为我身边好多朋友、亲戚遭遇了类似的事情,这些都是我取之不尽的素材。
“生不出孩子”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生活质量急剧下降,整个家庭都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矛盾越来越深,焦虑越来越多,也有不少家庭因挺不过去而一拍两散的。
别人诸如此类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原来对一些人是天经地义、顺其自然的事情,如果它没有在一个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发生的话,它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齐鲁晚报:在你的小说中,原本坚定的丁克到了35岁之后迫于长辈、社会的各种压力而转变观念备孕生子,原因是什么?
黄霁:我觉得本身能生却选择不生的,大多是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生的人。之所以有这样的人群出现,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上世纪90年代初,是整个中国社会经济起跳前的助跑,对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大学生还是可以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当他们刚踏入社会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向他们张开双臂,而进了单位之后,通常也受到重用,广阔的事业前景摆在眼前,挣钱也比较容易,人人摩拳擦掌地往前冲。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年轻人就把“生孩子”这事儿给搁下了。
我想当时大家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有“想生而生不出”这样一个命题放在面前。
齐鲁晚报:其实这部电视剧结尾有点儿太过理想和完美了,为何大家最终又复婚生子?
黄霁:小说和电视剧的确不同,电视剧的观众和小说的读者在群体上也有相当的不同。小说的结尾与电视剧的结尾相差较大,但我相信导演和改编者做这样的调整是充分考虑了电视观众的需求。
我本人也是比较喜欢圆满的结局,在经历了那么多的曲折和磨难后,老天爷终是公平的。
创作者的观察力是天生的
齐鲁晚报:你在写作中如何抓住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关注当下都市人的生活是否需要作家有多种生活体验和超强的观察能力?
黄霁:我从不刻意把握当下生活的问题,我的素材基本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很多事情是活生生地每天都在发生着,它们或多或少地刺激着我。
我是生活在大都市的一个普通女性,有工作、有家庭、有孩子,有许多切实的生活压力,这种压力让我烦恼,但也促使我思考,促使我努力去寻求解决矛盾、消解压力的方法。所有这些都是我创作的源泉。因此我认为一名作家的积极入世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以真实生活为基础的创作,可能会比较“飘”。
但对作家来说,光有生活的基础肯定远远不够,它还需要想象力和思考力,因为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天就24小时,一个人不可能有机会体会整个世界的酸甜苦辣,所以,作家需要思考、需要想象。很多情况下,我觉得观察力是天生的,或者说是天赋和直觉。
齐鲁晚报:你是70后女性,怎么看现在女性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黄霁:所谓有挑战就有机遇,我们身处的时代同时也给女性提供了无数的可能性,“结婚生子”不是女性唯一的选择,女性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阅历、金钱、能力和自由,这都为女性生活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使我们这个时代女性的面貌更丰富多彩。
齐鲁晚报:你曾说,2009年开始着手创作小说,从此沉迷。写作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吗?
黄霁:创作的过程肯定是艰苦的,但在这种艰苦中有极大的欢乐,我很满意和满足这种欢乐,它非常私人,非常充分,并让我感觉到自己在这个时代的话语权。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