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16 08:07:00 我要评论
来源: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当前,猪肉价格继续保持在高位,根本原因在于生猪养殖数量的大量减少。记者调查发现,自去年开始,农村大量散养户因多种原因的制约纷纷退出,超级养殖大户投产扩产尚需一定的时间,规模化养殖替代传统养殖所形成的“空窗期”,带来的不光是猪肉价格的上涨,更演绎出无数农村养猪人“进”与“退”的命运选择。
40多头猪病死 山东济阳养猪户损失四万多
“我想把家里的都撤了,分散啥,这边一排圈投到40个,哐一下几下就没了。”济阳县侯家村养猪户侯树民这些天烦恼不断,他所说的“哐一下就没了”是指前几天一栏四十多头猪因为疫病全死了,这一下就损失了四万多。再加上今年虽然眼看着肉价噌噌得往上涨,自己却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只剩下二十多头猪的侯树民不得不重新开始考虑继续养猪的可行性。
他的妻子张询英无奈得说附近基本上村里十个户连一个养猪的都没有了。“原来基本上一个户都养十几个母猪头,现在特别少,现在养猪的积极性也不高了。这个病情啥得,就是不好养了。”
猪肉价格猛涨村民分毫未赚 无奈拆猪圈
实际上,就在去年,侯树民夫妇还养了不下一百五十头猪,雄心万丈的他们还憧憬能够大赚一笔。可事与愿违,去年出栏时每斤5块甚至低至4块的价格让他们赔了不少。今年为了谨慎起见,他们只投养了不到七十多头,可是,即使猪肉价格涨到了一个天文数字,侯树民也没赚到分毫,首先迎来的是当头一棒,四十多头猪得病死去的现实彻底寒了侯树民养猪的心。
就在侯树民夫妻俩还在犹豫是否继续养下去的时候,家住惠民县郊区的养猪户张业勇已经把自己的猪圈彻底拆除。在张业勇看来,每年那二十几头猪就像“鸡肋”,费功夫不少,还赚不到多少钱。侯树民说:“现在说是猪肉价格上去了,可是饲料贵,配种也得涨,要是再得了病啥的,一年真赚不了几个钱。”
记者在济阳、惠民等地的传统养猪村落走访调查时发现,散养户退出比例接近五成,有的村子甚至十不存一。而必须指出的是,千千万万像张业勇这样的散养户,本是我们市场上所售猪肉的重要供应者。
“猪周期”规律不再准 村民积极性消失
通常来说,猪肉价格走高时,会吸引大量养猪户增加喂养,直到价格跌落时再反之,这个价格起伏过程大约三年左右,被学界称为“猪周期”.
可像侯树民、张业勇这样海量的养猪户,在猪肉价格上涨的时候却是集体退出,不再遵循“猪周期”规律的背后,像他们这样的散养户养猪赚不到多少钱了,积极性已经消失殆尽。侯家村养猪大户侯永堂告诉记者:“他们不再来养这个猪了,又那么费劲,再就是有风险,现在养猪跟以前不一样了,传统的成活率不行,生猪也不行。”
一头猪最多转500元 养猪不如外出打工
已经养了十一年猪的侯永堂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现在生猪出栏价格基本保持在每斤9块五毛左右,成本达到每斤7块五毛钱,这里面包括6.5元的饲料费、0.5元的人工费、0.5元的水电费、折旧费等等,也就是说生猪出栏的纯利润在每斤两元左右,一般按每头猪250斤计算的话,一头猪最多净赚500元。这也就意味着,像张业勇那样十几二十头猪的规模,一年下来,最多也就赚个万把块钱。当然,这里还没有考虑技术落后、价格波动、疫病等充满变数的因素,算上这些的话,能不能赚到这万把块钱就更不好说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果出去打工,收入就会高得多,也稳定的多。不到三十岁的张业勇告诉记者,现在他决定抛弃父业,丢掉猪倌的身份,进城打工,从同村青年口中得知现在城里的工钱涨了不少,他对进城赚钱充满了期待。
侯树民也用前几年在烟台海阳打工捕捞海货的经历为这种对比作了最好的佐证。侯树民说他现在打工“合算着一天二百块钱,三百块钱的,一个月给7500元。”尽管在海上作业的工作非常辛苦,但回想起来,高额的收入依然令他心动。实际上,在继续养猪与外出打工之间,侯树民这样的散养户们,只能选择后者。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