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航天发射场工程师张福临:“福将”养成记

2017-04-20 20:38: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磊 张鹏 郑传家

  编者按:4月20日19时41分,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发射升空,被称为“太空快递员”的天舟一号装载超过6吨的物资与设备,为天宫二号输送补给,这是我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这其中,也有俩山东小伙的一份功劳!

  大众网记者 王磊 通讯员 张鹏 郑传家

  人物资料:张福临,男,1986年10月出生,山东高密人,中共党员,现任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站信息处理组组长,工程师,主要负责火箭发射任务中测控数据的收集、分类、转发、处理等工作,圆满完成了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火箭首飞等20余次航天发射保障任务。

张福临

  高高大大的山东汉子张福临,被周围同事亲切地称呼为“福临哥”,不仅是因为他“福临”的名字,更是因为,岗位上的疑难杂症,只要到了他手里,总能得到解决。在领导和同事们心中,张福临就是指控中心的“福将”。

  “福将”是如何养成的?“福将”非一日养成。

  早在离中心计算机设备出厂测试还有两个月之时,张福临就到场所跟产学习。“这次我要学到真本事为止,否则就没脸回来见你们!”张福临走时下足了决心,他这样对同事们承诺道。

  跟产学习期间,张福临虚心请教厂所师傅,大胆动手操作。不仅如此,后勤工程学出身的他还自行购买了多套相关知识的书籍。白天边学边看边练,晚上就看书补专业短板。

  不放过设备任何一个技术细节,张福临整理出的记录细致到每一行操作命令,截图一清二楚,注释明明白白,不仅能让新手很快看懂操作,更是让内行也交口称赞。测通所王高工看了感慨道:“整理得这么详细,好!好!给我留一份。”设备厂所师傅笑着对王高工说:“我们有时还得从福临这要资料哩。”

  这些资料都是张福临自己晚上点灯加班整理出来的,之所以下这番苦功夫,张福临说,自己是新发射场中心机系统的首任,拿到的是第一手资料,如果资料不全不细,不仅是对后来者的坑害,更是对航天事业的不负责任。

  在完成发射场测控系统综合校飞任务后,站决定在两型火箭合练任务前进驻指控中心,将各分系统由综合校飞时的临时机房重新部署到指控中心,并完成内部调试。那时指控中心基础条件还很不完备,很多机房还几乎都是毛坯房,连基本的住处、用电用水等生活条件都没有保障。少部分同志打退堂鼓不愿进驻,张福临二话没说卷起铺盖带头住了进去。

  刷地漆,铺防静电地板,综合布线……为了能让机房早日具备设备部署条件,张福临带着大家干得很卖力。最难的是刷地漆,所谓绿色环保漆也还是味大,对人体还有一定毒性,张福临常常在机房里一干就是半天,到吃饭时才踉跄着走出去。有好几次,他几乎都要被熏晕过去,大家都劝他干一会赶紧出来换换气。他忧心忡忡地说:“不行啊,出来了我更着急,还有几个月就要合练了,机房还没个样子,设备还要安装调试,我怕来不及啊!”

  可以说整个机房环境布置和设备安装调试,张福临是分秒必争、一路“抢”出来的,好在真让他赶在了前头,为合练任务设备调试和人员训练留足了时间余量,确保了合练任务顺利完成。

  实战任务中,张福临所负责的信息处理分系统,可以说是整个发射中心的核心大脑。在火箭飞行阶段,雷达、遥测、光学等种类繁多、型号各异的测控设备,每秒钟都要产生海量测控数据。这些测控数据都要通过中心机系统准确收集到位、合理进行分类、严谨挑选使用、按需处理变换、及时转发送出,从而使领导专家对火箭飞行姿态、卫星运行状态进行准确判断和决策。

  为确保实战任务中设备硬件长时间连续工作的可靠性,张福临组织对设备进行100小时拷机试验,5天时间,他累了就在桌子上趴着打个盹,困了就在折叠床上眯一下,饿了就泡碗面凑合一顿。软件方面,张福临找相关单位借来了20余次实战任务的历史数据,一遍遍地跑软件、对比数据处理结果,经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有几次,张福临从椅子上起来时,险些摔倒在地,幸亏同事手快扶了一把。

  张福临太拼了。“在海量的数据中,如果有一个处理错误,都有可能对领导专家正确决策造成干扰,甚至影响火箭发射任务的成败,山大的压力都快把我个头给压扁了!”他说自己不得不拼。

  常常看到他吃饭时也是眉头紧锁心不在焉,你与他说话也有一搭没一搭,过了一段时日忽而又心情大悦谈笑风生,一问之下果然是刚把难题攻克。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情洒脱,也许永远不适合张福临这种心思沉重的人。但凡任务遇到难题,他的心头就会压有一块石头,高度负责而又心事重重。两型火箭首飞都成功了,压在张福临心中的大石头这才暂时落了地。

  至此,我们明白“福将”其实是“熬”出来的。虽然心态有异,但对事业高度负责,又特别能吃苦攻关,几乎是所有和张福临一样投身新发射场建设的“福将”们的共同品质。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孙翔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