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东晋偏安江左后,当时的政治局面得到了暂时的稳定,由临沂(古琅琊)迁居江东的王氏宗族既在朝廷中有着显赫的政治地位又有着比较富裕的生活环境,故琅琊王氏一门中人才辈出。而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更是一位书法理论家,羲之12岁时便阅读了他珍藏的《笔论》。此后王羲之先后从叔父王##学书,后又向中表亲卫夫人学书。在此学习过程中间接继承了汉张芝与蔡邕的流风。他在会古通今之际,锐意创新,另辟新路,最大贡献便是使钟繇以来的新兴书体“真书”、“行书”更加臻于成熟,完成了由古典到楷书的转变过程。
参阅钟繇的《宣示表》等帖,再看羲之的楷书和行书会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这在书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当时社会上既有官样的文书又有民间流行的书体,但总的说来都是向楷书和行书过渡。从近年出土的东晋墓葬和西北出土的文书和简牍皆可看到楷书和行书已在民间流行。而王羲之是将笔势略存隶意的书体(如《王兴之墓志》)中解脱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书法艺术宗派。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云:“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雾结,状若断而还连,凤凰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让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从李世民的这段评论中可看到唐代人对书圣推崇备至,从而使其书风在唐朝得到了更好发展和继承。李世民本人就是王羲之书法的继承者,唐代的书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无不受到他的影响。而同样是临沂籍的颜真卿更继承了书圣的书风,其行书《争座位》、《祭侄稿》更是与羲之的《兰亭序》相互映辉。
细读王羲之的书贴,可看到其书法发展的过程。其早年学钟繇、卫夫人等书家的书风时也曾有过带有隶书笔意的作品如:《姨母帖》、《初月帖》等,但当你看到《快雪时晴帖》、《奉桔帖》、《丧乱贴》、《孔侍中贴》时,则会感到是兼真带草,既规整恢宏,又体态疏朗,宛丽多姿,较楷书捷速;同时又因不离楷则,较草书易识,故得以很快在社会流行。
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到唐代还有不少传世,而人又喜欢临摹,故观今传世之书圣书迹大部分为唐人摹本。如《兰亭序》的各种摹本。而到北宗又被刻入各种法帖之中:如《大观帖》、《绛帖》、《宣晋斋帖》等。这些丛帖中王羲之总是占着主要地位。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诞育的书法名家,除唐代的以外,像宋代的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元代的赵孟##、鲜于枢、杨九思,明代的文徵明、视允明、唐寅、董其昌等无一不是受过王羲之的影响。而到清代更受到乾隆帝的推崇,从《三希堂法帖》到《兰亭八柱》无不对王羲之推崇备至,和祖父康熙一样亲到绍兴兰亭去朝拜书圣,并皆题字立碑。
总之,如果说王羲之的书法影响了中国书艺一千多年,也不为过。中国书法,不单是传递思想的工具,还带给人艺术美感,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决不在绘画、诗歌、雕塑之下。而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远在唐代就传播海外,像《丧乱帖》、《孔侍中帖》就是唐玄宗时流入日本的,一直是日本书道尊奉的瑰宝,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世界也得到了传播。
来源: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