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里,青岛的“资历”恐怕最浅。自 1898年德国开始规划、建设“胶澳商埠”以来,至今也不过百余年的 历史。据说年轻的青岛跻身“名城”的资本有两个,一是拥有大片欧 洲风格的建筑,一是保存着一批文化名人的旧居。 让人开心的是,青岛别有韵致的人文景观与美丽多彩的自然景观 是浑为一体的。文化名人的旧居,全都在海滨风景区里,旅游者只需 在游览汇泉湾、小鱼山、小青岛、栈桥等景点的空当,稍拐个弯儿, 便可造访昔日文化巨子们的遗宅。 康有为的故居就坐落在小鱼山东麓,门牌号为福山路5号。康有 为不仅是思想家,而且是被誉为“康圣人”的大学问家,他旅居青岛 期间,留下了许多诗文。“青岛之红瓦绿树、青山碧海,为中国第一 ……恐昔人之仙山楼阁亦比不及,诗文不足形容之。”他的话成为青 岛标志性的评语。康有为1917年、1922年、1927年三度到青岛,一次 比一次住得长,最后也在青岛仙逝,墓就修在崂山。 康有为的故居是前德国总督府一位高官的宅第,是他1922年来青 岛的时候租住的,他将逊帝溥仪赐题的“天游堂”的御匾悬于宅内, 并把宅院题为“天游园”。在康有为宅前有一条凹凸不平的方石块铺 就的小径,沿这条石径步步登高便是福山路,福山路上有洪深和沈从 文的故居。 洪深故居是青岛名人居中最气派的一幢洋楼,雄峙于路口的高地 上,能住上如此华贵的高门头,恐怕不仅仅因为洪深先生是上世纪30 年代著名的剧作家,更因他乃洪述祖之子。 熟悉民国史的人自会知道洪述祖,他是袁世凯为首任大总统时的 国务院内务部秘书,后因牵涉宋教仁案而逃到德国人治下的青岛。洪 深曾以在崂山的家产被日本人强占之事写下《劫后桃花》电影剧本, 成为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之后由导演张石山亲自执导,蝴蝶、 舒绣文等大腕主演,将之搬上银幕,轰动一时。 与洪宅隔一个大门,就是当年在青岛大学(后更名为“山东大学” )中文系任教的沈从文的故居。沈从文是诗人徐志摩介绍给青岛大学 的校长杨振声的,当时尚未成名的这位湘西青年,显然不能与大名鼎 鼎的外文系主任洪深相比,所以他只是住在福山路3号楼里的12个青 年教师中的一个。这个擅长以笔表达思想的文学才子显然是个腼腆的 人,巴金老人在《怀念从文》中写道:“他第一次在大学讲课,课堂 里坐满了学生,他走上讲台,那么多年轻人的眼睛望着他,他红着脸, 一句话也讲不出来,只好在黑板上写了‘请等五分钟’五个字。他就 是这样开始讲课的。” “一多楼”位于如今的海洋大学校园内,是当时青岛大学文学院 院长闻一多先生的故居。与闻一多先生一起被杨振声“游说”来青岛 任教的还有梁实秋先生,但这位任外文系主任和图书馆馆长的学者似 乎对青岛印象好得不得了,晚年多次写到青岛,称之是“真正令人流 连不忍去的地方”。 老舍租住的房子与梁实秋家相距不远,但他们没有同过事,1934 年老舍应聘山大的时候,梁实秋已经去了北大。老舍先生在青岛住过 三个地方,黄县路12号是他住的时间最长的一处。在这里,老舍先生 创作欲直比栈桥回澜,不得不辞职专事写作,这期间他写下了《月牙 儿》、《我这一辈子》、《骆驼祥子》,当然还有他的另一个“作品” ———儿子舒乙,也是在这里出生的。 文坛“二萧”与舒群都是东北的热血青年,他们不甘为“满洲国” 的“良民”,于1934年端午节的前一天乘船来到尚显安宁的青岛。“ 我们在观象一路一号一所石块垒成的二层小楼的下部租了两间房子, 一间由舒群夫妇居住,一间就由我们居住……后来,我由楼下面又搬 到楼上有‘太极图’那间突出的单间居住了。”晚年的萧军曾作如是 描写。 在青岛的这座小楼里,萧军写完《八月的乡村》,萧红写完了《 生死场》。在爱情的烈焰中,“二萧”各自奉献出自己的代表作,也 为青岛奉献了这一处人文景观。 (文片得到李洁先生帮助)
|
|
|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