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以上的地质灾害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山东由于采矿造成的采空塌陷目前已经达到330多平方公里,并且以每年2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 地有病,人知否? 山东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的多名地质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地质灾害的发生其实人为的原因应该比较重要,可以说“70%以上的地质灾害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该站总工程师宋长斌说:“一个地质灾害的形成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人为的原因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可以认为人为因素是七八成以上地质灾害的诱因。”宋长斌说,一般认为造成泥石流这样的地质灾害自然因素多些,但也不能排除人为的原因。如果没有人为的原因在山中谷地堆放矿渣、乱石,单有其他原因无法引发泥石流的爆发。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刘彦博处长也认为,“人类的工程活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 山东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的有关专家介绍,山东的地质灾害以地面塌陷最为突出,尤以采矿引发的采空塌陷最为严重,其次是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引发的岩溶塌陷。而采矿和地下水开采都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工程活动,是部分地质灾害的最主要诱因。根据山东省国土资源厅2002年度的统计,主要在济宁、枣庄、泰安三市的煤矿采空塌陷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省因地质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的43·57%,使15355亩农田毁坏,1010间民房受损。 采空塌陷是由于地下矿体被采出,悬空的地表岩层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乃至陷落的现象。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刘彦博处长介绍,山东以煤矿开采、铁矿开采造成的采空塌陷最为突出,而且多属缓慢性的沉陷,比较典型的是济宁、枣庄等煤矿区。刘彦博说,山东由于采矿造成的采空塌陷目前已经达到330多平方公里,并且以每年2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塌陷之处多形成沼泽地甚至常年积水的小湖,有的塌陷甚至深达10多米。 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的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泰安、枣庄、莱芜、临沂等近城区的岩溶水源地,此次泰安东羊娄村东的“神秘大坑”就属于此区域。山东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刘玉让介绍,东羊娄当地曾经有一个古老的传说,附近区域原称“神湾”,由此投下麦糠,可以发现麦糠从济南的泉中涌出。如果剔除其迷信和夸张的成分,可以理解为当地地下岩溶十分发育,隐伏较大溶洞或地下暗河。如果地下水位没有大的变化,地层结构可保持稳定,但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水位下降,可使地层结构负压急剧增加导致地面塌陷。 渤海入侵山东 记者从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得到一份山东省莱州湾地区海(咸)水入侵现状图,从图上可以发现,截至2002年,海(咸)水入侵山东沿海地区的面积已达到1173·55平方公里,其中海水入侵649·35平方公里,咸水入侵524·20平方公里。入侵区域涉及潍坊、烟台、青岛、威海、日照、东营等几乎所有山东沿海区域,以莱州湾区域最为严重,渤海形成对莱州湾地区的侵染之势已经十分明显。 海(咸)水入侵是一种缓变的地质灾害。它是由于地下淡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导致地下水位过度下降,引起海(咸)水反向补给淡水区造成的。《2002山东省地质环境公报》说,“海(咸)水入侵,造成地下水水质恶化、引水困难、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土壤肥力下降,进而造成农业减产、机井报废。” 山东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的一份调查报告说,气候持续干旱、水资源不足是山东沿海地区海(咸)水入侵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地下水超采则是海(咸)水入侵发生、发展最直接的原因。 这份报告说,地下水是山东半岛地区主要供水水源,地下水开采量占总供水量的一半以上,近年该区域地下水处于持续超采状态。据统计,莱州湾区域的广饶、寿光、寒亭、昌邑、龙口、莱州6市(县、区)平均每年超采1亿多立方米。天然条件下,滨海平原地区地下水由内陆向海径流,地下水有较高的水头保持咸淡水的相对平衡。由于地下水超采,地下淡水水位持续下降,海(咸)水向淡水区反向径流,从而使咸淡水界向内陆推进。 水利工程拦坝蓄水是另一个造成海水入侵的原因。山东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的有关专家解释说,1958年以来,山东半岛地区和全省一样,在河流上、中游修建了大量水库、塘坝等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在防涝抗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水利工程将水资源拦蓄在上、中游,使得下游滨海平原地区地下水补给量大为减少,造成了地下水不断下降,加重了海(咸)水入侵。 砚池山的建议 济南东部砚池山是采矿留给济南的一个地质灾害易发区。 砚池山位于济南市东部姚家镇,属低山丘陵区。由于采矿,砚池山留有开采巷道。山东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去年9月的调查与防治建议报告认为,1998年以来砚池山发生的崩塌即与采矿有关。根据初步估算,砚池山目前滑坡约112·14万立方米,并已经形成三条主裂缝,其中一号主裂缝长210米,裂缝最宽1·60米,可见深度达9·4米,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区。 但在山东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去年9月份对砚池山进行初步调查时,该区域周围已经被省市多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当地开发区、居民小区的居民楼和姚家小学、窑头小学所环绕,并有部分拟建建筑物准备动工。 去年年底,由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牵头,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单位的专家对山东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提交的砚池山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对策建议进行了论证,认为“砚池山处于济南市市区,地质环境脆弱,周围人口密集,建筑物林立,其潜在威胁不容忽视,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建议“在该地区正在建设的违章建筑物应停止建设”,“对存在隐患的地段进行防治,特别是省高检院(5号边坡)、窑头小学(4号边坡)进行治理”。 这份由中国工程院卢耀如院士领衔的鉴定研讨会会议纪要最后说:“专家对砚池山及临近的砚池泉等生态地质环境恶化深感不安,希望通过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整治,使其成为济南市典型防灾和生态地质环境建设的示范工程。” 山东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刘彦博处长6月11日告诉记者,根据专家的论证意见,济南市国土资源等部门已经立项开展了全面的勘察和研究,综合治理目前正在进行中。 文/本报记者 倪自放
|
|
|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