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山东 > 往事·发现

“扬州八怪”在山东

2010-05-17 14:26: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陈巨慧  卞雨洁 整理

    “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李鱓 、李方膺等人可谓与山东颇有渊源,都先后在山东做过官。

    郑燮(1693年-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尤其擅画兰竹。他是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1742年,50岁的郑板桥被任命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1746年,他被调往潍县任县令。郑板桥来到潍县的前后几年里,适逢该县连年灾荒,田园荒芜,灾民流离,卖儿卖妇,饿殍遍野。作为地方父母官,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冒着丢官的危险,私自开仓赈济灾民,并动员潍县城内的豪绅捐资重修县城,让灾民以工代赈,帮助饥民度过灾荒。他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一诗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字里行间可见他对天下百姓的炙热情感。他在任期间,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深得百姓拥戴。1748年,乾隆出巡山东。郑板桥任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他常以此为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

    李鱓(1686年-1762年),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工诗书,善写意花鸟,兼能山水,风格独特。他于1711年中举,时年25岁。1714年,他因善绘画而被召为内廷供奉,但后来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被排挤出来。1737年,李鱓 到临淄任县令。临淄人评论这位县官是“口碑在人,风流蕴藉”。这阶段他的诗画心境显得平淡中和,譬如他在一首兰花诗中这样写道:“春花如髻草如髿,音沐朝云共晚霞。巧被春风会梳掠,玉钗重整又簪花。”1738年,他又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为政清简,颇得民心,但因得罪上司而被罢官。罢官后,他在山东滞留数年,往返于滕县、历下、弯德、泰安、崮山、崇川各地,期间以书画抒发心中的情绪。后来,他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与郑板桥关系最为密切,故郑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说。

    李方膺(1679年-1756年),字虬仲,号晴江、抑园、借园,江苏通州(今南通)人。他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1730年,李方膺任山东乐安县(今广饶县)县令。他到任不久,就遇上了一场大水灾。严重的水情使他来不及向上报告便开仓发粮施粥赈饥,又募民筑堤防水以工代赈。不料这一救民于水灾的应变之举,竟遭到青州知府“擅动官谷”、“违例请粜”的参劾。好在这一做法是对的,李又是特任新官,因而得到朝廷的理解和庇护。灾后,李方膺亲自到附近各地勘察水利,谋求治水之道。经过实地考察写下的《小清河议》、《民瘼要览》、《山东水利管窥》等著作,对治水利民提出了有益的意见。1732年,李方膺调任兰山县令,其时总督王士俊盲目地下令开荒,官员们乘机勒索乡民,他坚决抵制,竟被投进监狱,吃了一年冤枉官司。退出官场后,他长期隐居金陵(南京),寄情书画,淡泊度日。
王静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Baidu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