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陈尔民 本报记者 石奇亭
中国传统文化“尚中”,以“中”为贵。西周时代,周公旦营建洛邑(今洛阳),经营“成周”,他认为“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史记·周本纪》),也就是说以洛邑为都城,既方便四方诸侯贡赋,又利于镇抚教化全国。但自春秋以来,诸侯争霸,周室衰微,昔日的政治都会日渐凋敝,区域性政治经济都会迅速崛起。位于今菏泽定陶县的古陶邑,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一度商业辐辏天下,成为当时“普天之下”的经济中心,被誉为“天下之中”。
古陶邑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巨变,故踪难觅。近年开挖定陶新河,地下五米挖出故城东南城墙。随着城市扩张,正在建设的定陶新城,恰好成为春秋陶邑故址的新地标。
商人与国君分庭抗礼
打开历史地图,春秋时期的古陶邑在今定陶县城西北五里,居于古济水岸边,西汉始置济阴国、济阴郡。济水是横贯齐鲁大地、东流入海的一条大河,为古代四渎之一。后来黄河屡次改道,侵夺了济水河道,今东平以下黄河河道即济水故道。古济水是滋养齐鲁大地的主要河流,哺育了齐鲁古代文明,以其舟楫灌溉之利造福齐鲁人民。济南、济宁、济阳等城市皆因古济水流经而得名,由此可见它对齐鲁大地的贡献。
陶邑在西周时是诸侯曹国的都城。古曹国除了留下曹州、曹县等地名外,在陶邑附近还有曹陵仿山遗存,正默默无言地叙说着曹国历史:曹国虽是一个诸侯小国,却“襟带河济,扼控鲁宋”,居于要冲,诸侯四通,成为各国往来的必经之地。在春秋诸侯纷争的政治舞台上,曹国扮演着一个活跃的角色,这里的会盟和征伐频繁,使得曹国成为诸侯政治活动的中心地区。
曹国毕竟国小势弱,无力争霸,终于在公元前487年为邻国宋所灭,都城陶邑成为宋国的城邑。宋乃殷商后裔,而“商”是较早出现商品交换的部族,宋国对曹国的兼并,为陶邑注入了新的商业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分工扩大,社会制度发生变化,原来“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商人成为独立的社会阶层。摆脱“工商食官”束缚的新兴商人,为追逐商业利润,“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国语·齐语》)。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使得陶邑的区位交通优势充分发挥了作用,“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很快发展成为诸侯国间商品交易的中心城市。
陶邑的商业繁荣吸引着各地商贾,来陶邑经商的有一位大商人,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的人,“家累千金”。子贡经商不像小商小贩那样小本经营,而是预测市场行情的变化,贱买贵卖大进大出获取大利。孔子评价他“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子贡经商财大气粗,地位也很高,“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到了与国君平起平坐的地步。
运河开凿使陶邑成财富宝地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多新兴的经济都会中,陶邑独享“天下之中”的美誉,这说明陶邑的繁荣程度超过了其他任何城市。陶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城邑,一跃成为第一流的经济大都会,它的兴盛背后必定有其特殊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运河开凿蔚然成风,尽管大都出于战争和会盟的政治目的,但在客观上却起到了刺激经济发展的作用。陶邑在济水岸边,原本就有舟楫之利,而古运河菏水的开凿,又进一步提升了陶邑的水道交通枢纽地位。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争霸中原,首先开凿了沟通江淮的邗沟,这是京杭大运河最古老的一段。公元前482年,夫差为参加晋、鲁等国的黄池之会,又在泗、济之间凿出一条运河,“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国语·吴语》)。这条运河是从宋国陶邑东北的菏泽引济水东南流,在湖陵(今鱼台县北)附近合于泗水,因其水源来自菏泽,故称菏水。济水分水黄河、泗水乃淮水支流,菏水的开凿使原本独流入海的江、淮、河、济四渎得以互相联系起来,这在我国古代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定陶西溯济、河而上,可达秦、晋;顺济水东北而下,能抵齐国都城临淄一带;东经菏入泗,再由泗入淮,可到南方的吴、楚地区。菏水开凿后的一百多年里,它是往来江、淮、河、济的唯一航道。陶邑处于菏水和济水会合的地方,正处在这个水道交通网的枢纽,也就成了四通八达的中心城市,因而能够很快繁荣起来。
战国时期开凿“鸿沟”,更使陶邑水运条件锦上添花。“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史记·河渠书》),鸿沟会合济、汝、淮、泗诸水,使陶邑水道交通的联系范围更加扩大,促使陶邑更加繁荣。
吴王夫差开凿菏水后不久,吴越争霸的另一位主角——范蠡也来到陶邑。公元前473年越王灭吴后,范蠡急流勇退,浮海出齐,辗转至陶。这时的陶邑已经发展成为“天下之中”的经济都会,他认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于是自谓陶朱公,毅然选择了治产经商,“十九之中,三致千金”。范蠡来陶经商距菏水开凿也就是十几年的时间,由此可见运河对扩展商业的巨大作用。
合纵连横必争的“午道”
战国时期更是战乱不休,争战的目的是为了兼并城市和土地,繁荣的陶邑不可避免地要引起诸侯间的争夺,因而发生了一系列合纵连横的战争。公元前286年,齐缗王发动合纵战争,齐、楚、魏灭宋,三分其地,齐国得到陶邑。公元前284年,燕、韩、赵、魏、秦五国连横攻齐,秦国首先攻取了陶邑,并把它作为秦相魏冉的封邑。公元前254年,魏安厘王救赵败秦,乘机攻占了陶邑。
“合纵”、“连横”都涉及到陶邑,是与当时的地理形势有关。齐和秦两大强国位居东西,楚、韩、赵、魏、燕五国南北排列。所谓合纵连横,南北联合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为横。合纵既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连横既可以连秦也可以连齐。这一纵一横在地理空间上形成十字交叉,陶邑恰好处在交叉点上,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战国时人们常说的“午道”。在合纵连横的纷争中,陶邑的战略中心地位不断上升,进一步扩大了其“天下之中”的历史影响。
列国的反复争夺,阻滞了陶邑的繁荣发展。但致使陶邑衰落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迁。秦汉以后,由于黄河屡次决堤泛滥,淤塞了济水与菏水,陶邑失去昔日的交通中心地位,商业贸易因失去交通支撑而萎缩,持续繁荣数百年的陶邑开始走向衰落。后来就连陶邑城池也深深湮没在地下,“天下之中”的辉煌从此成为历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