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31 15:18: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1952年秋,邹良信在朝鲜芦铺里半山腰照的照片。
1950年9月10日,志愿军开赴朝鲜前邹良信与叔叔邹抗在丹东的合影。
1952年春,邹良信在朝鲜芦铺里与朝鲜小学生合影。
1955年10月1日,邹良信与妻子黄林在济南大北照相馆照的结婚照。
2010年10月22日,离抗美援朝60周年纪念日还有三天。60年前的这一天,邹良信和战友们早上八点从丹东出发,跟彭德怀总司令一起开赴朝鲜战场。“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陪他在异国度过三年半的戎马岁月。邹良信在零下40℃的严冬经历着潮湿、饥饿的考验,朝鲜大娘的一碗热豆腐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文/本报见习记者 李啸洋
图片翻拍 王媛
树枝伪装的军车遭美军空袭
1932年2月,邹良信出生在山东荣成市台上邹家村。邹良信9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去上海做生意,他便和六旬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1947年,只有小学文化的他在胶东军区学习报务,26个英文字母、10个阿拉伯数字和中文标点是无线电收发学习的内容。每分钟120个电码(30个汉字)的输入速度让邹良信在包括高中生的160名同学中脱颖而出,一年以后即被分配到第三野战军下属的两广总队当报务员。
1950年10月22日,18岁的邹良信还没来得及告诉家人入朝,便随第一批援朝军队踏上开赴朝鲜战场的火车。邹良信说:“本来要去大榆洞,从丹东坐了一宿汽车到了北贞,路上司机恰好遇到我们设防队的人,他们告诉我们大榆洞已被美军占领,我们就下了车。”
11月的一天下午,邹良信正在洞外的木屋里发无线电报,突然美军B29轰炸机在低空盘旋开始轰炸,山坳里用树枝伪装掩护的汽车被美军炸了个粉碎,6米高的无限电线接收杆也被炸断。邹良信搬起50斤重的手摇发电机躲到洞里,回来后才发现电报文件忘在木屋墙上的布兜里。正要去取,23岁的摇机员小苏一把将他拽住:“我去,我比你跑得快。”小苏挎着包跑回来时被美军的扫射枪击中头部,8米外的邹良信眼看着倒下的战友却无能为力,这是他在朝鲜战场上看到的第一位牺牲的中国志愿军。“敌人一见有人从洞里出来就打,出去解手都是一边跑一边小便,回来大家互相看着湿漉漉的衣服说尿裤子了———其实山洞里滴水,所有人的衣服成天都是湿的。”飞机见光就打,大榆洞的朝鲜人夜里不敢点灯。夜里随时会传来重要电报文件,山洞里又湿又冷,发报员们不得不到当地百姓家里发电报,用高粱秆把窗户遮得严严实实。没有取暖设备,邹良信的手脚都被冻麻木了:“手指头直接放在火焰上都没有感觉。”
朝鲜大娘的一碗热豆腐赛过山珍海味
邹良信说,在朝鲜,发报员们吃蒸熟的高粱米,潮湿加寒冷,整粒的高粱米难以消化,常常是“怎么吃进去怎么拉出来”。没水的时候就吃国内带过来的炒面,一把雪一把面就着吃,队员们常闹肚子。部队里规定不准拿当地百姓的一针一线,有一次,一位70岁的朝鲜老大娘给邹良信端上一碗刚做的热豆腐,老大娘亲眼看着邹良信吃完才放他走,“我几个月没吃上热东西,只放了盐巴的热豆腐比得上山珍海味。”
由于营养供给不足,邹良信害了夜盲症。“有一次夜里过河,我能听到流水声但就是看不见,同队的队员给我递了根棍子,我哗一下掉到水里,棉衣全湿了。到了朝鲜老乡的家里才烤干。”
山洞里临时做成的木床很潮湿,没有褥子就用山草铺。后来志愿军住在大榆洞村民家里,习惯睡大通铺的村民常常把热炕头主动让给志愿军,自己睡凉处。有一次邹良信在朝鲜居民家里换下一身脏衣服后出去,回来时衣服整整齐齐递到他面前。“我一问是这家的姑娘给洗了,以后我们换下的衣服要么事先藏好,要么马上洗———怕她们抢着洗了。”
学朝鲜语闹笑话,冰水治口疮
朝鲜的天气冷,许多人都是半个月洗漱一次。用大石头砸开20厘米厚的河面,把毛巾往水里一蘸一拧往脸上一抹就算洗过脸。“年轻人有火热的心,大家都认为志愿军的任务光荣,保卫朝鲜很神圣,所以并不感觉到苦。”
凉水除了洗漱,有时被用作“药”。由于任务繁忙,吃不上饭的邹良信满嘴生疮,随行仓促也没带药。情急之中,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同志建议邹良信喝冰水。“零下40℃手都伸不出来,哪里还敢喝冰水,实在没有办法我咬紧牙咕咚喝了一通冰水,口疮竟好了。”
邹良信说,战争中尽管枪林弹雨,但发电报之余志愿军们也不忘逗乐放松。刚学会几句朝鲜语的发报员小李来到朝鲜人民军一军团通讯排,小李问一位女兵班的女同志队里有多少人,女兵班一位汉语不错的告诉他有12人。小李张口就说:“这里的女兵好‘嘛石一搜’。”女兵翻译给同伴后所有的女同志都捂着脸跑到洞里。原来小李误将‘嘛尼一搜’(好多)说成‘嘛石一搜’(好吃),“女兵好多”成了“女兵好吃”,小李红透了脸。
战友在防空洞“入洞房”
在朝鲜的三年半时间里,邹良信一共给家里写过七八封信,内容多是他在朝鲜平安,望家人安心之类。其中一封信是写给从未见过面、比他大两岁的“娃娃亲”对象:“我跟她说我在朝鲜,我只说部队打仗我随时有危险,希望不要耽误她。后来她嫁人了。”
1953年10月25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的三个月,防空洞成了邹良信战友乔俊的新婚洞房。乔俊结婚那天,二三十个人围坐在食堂的大桌子前给他庆祝婚礼。乔俊和付慧英的婚礼是由上级领导促成,工作关系让他们渐渐跑熟,但思想里还没有恋爱的概念。后来领导说要“爱老同志,爱38军后勤队的报务员”,28岁的乔俊便和19岁的付慧英搬到一起住,一张木板加上四条方凳便是结婚新床,干净的军装戴上军帽就是新人们的婚服。邹良信回忆婚礼上他见到了战友从国内带来的水果糖,这是邹良信入朝以来第一次见到糖。食堂单位做的馒头加朝鲜菜便是丰盛的婚宴,令人惊喜的是餐桌上首次出现了水果酒和红酒。
入朝时没长胡子,
回乡时胡子拉碴
“入朝时我还没长胡子,回来时就胡子拉碴了,在朝鲜我度过了青春。”邹良信18岁入朝,1954年4月12日上午邹良信从朝鲜泉洞坐上回国的列车。坐在没有窗户、不透一丝光亮的“闷罐车”上大家一言不发,“路过新义州大家都屏住呼吸,终于躲过了侦察车辆的美国人。”从一片漆黑的朝鲜新义州回到中国丹东,邹良信和战友们看到丹东路上一片灯火通明,对着寒夜的空气高兴地喊:“老子回来了,活着回来了!”
在丹东他和战友们吃到一次正式的饭菜:大白菜炖豆腐加白面馒头。临走时上级告知他们回北京当通信兵。“一想到能回首都受毛主席检阅,我们心里很高兴。当车行至沈阳时,有的同志说要去新疆,我们的心一下凉了半截。车一路南下到了天津。说要去山东成立山东通讯团。”等“闷罐车”打开,4月15日列车行至最终目的地济南,邹良信回到故乡。“能回家乡也不错。”随后邹良信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独立通讯团工作,继续电波生涯。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