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和张若名的友谊是在天津南开学校开始的。
张若名,与邓颖超同为第十级学员。她家境好,人特别聪明,性
情刚烈,心高气盛,在校期间的成绩据说是从没得过第二,人又长得
漂亮!
1919年“五四”运动中,她与郭隆真、邓颖超等发起组织天津女
界爱国同志会,9月,她与周恩来、郭隆真、刘清扬等人创建革命团
体——《觉悟社》。1920年初,抵制日货活动中,周恩来做总指挥,
和郭隆真、张若名、于方舟带领数千名民众到直隶省公署请愿。4人
当场被捕,张若名与周恩来一同坐牢。
周恩来和张若名惺惺相惜,才气本身都是不同凡响,相貌又是难
得人中龙凤。
邓颖超后来对侄女周秉德说:“那时觉悟社的人都说,如果周恩
来放弃独身主义,和张若名就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1955年,周恩来对这段雾水情缘,毫不掩饰。在晚辈好奇的追问
下,当着邓颖超的面,含蓄而概括地说:“开始两人的确不错。”邓
颖超在旁边望着早年的恋人,永远看不够的丈夫,堂堂的共和国总理,
任其表白,笑不启齿。
留学法国
周恩来、郭隆真、张若名出狱后,觉悟社考虑到被捕社员的安全,
一致主张他们4人赴法求学。
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乘法国轮船波尔多号离上海赴法。这一年
周恩来22岁。1921年春,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周恩来加入了中国
共产党,参加《中国共产党旅法小组》(后发展为《旅欧支部》),成
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
1921年,周恩来先在巴黎郊区的阿利昂法语学校补习法文。不久,
转到法国中部的布卢瓦城-BLOIS继续学习法语,晚上常常通宵达旦地
给天津《益世报》撰写旅欧通讯。
此时周恩来正热恋着如花似月、整日笑语盈盈的张若名。
刚到法国时,郭隆真和张若名在巴黎的云母片厂一面做工,一面
学习。郭隆真比张若名大8岁,总像大姐似地照顾张若名。
1922年,她俩一起加入赵世炎、周恩来、李富春组织的“中国少
年共产党”。在少共组织内,张若名化名“一峰”。
张若名能够顺畅阅读、翻译马克思主义的法文原著,在少共组织
的共产主义研究会中,常常由她主讲。在周恩来的建议下,她又把讲
稿整理成文章,写下了学习心得和宣传提纲,如《帝国主义浅说》《
剩余价值》《阶级斗争》等在法国《赤光》杂志上发表。
同时,她还经常为中国国内的《晨报》《妇女日报》等报刊撰写
法国通信。
另外,也因她的法语口语比较流畅,又是女子,身份隐蔽,在组
织内还担负一项特别任务,即和法共保持秘密联络。
初恋总是特别美好的
初恋总是特别美好的!1922年应是周恩来与张若名感情最融洽的
一年。
不过,周恩来有周恩来惮惧的人,这个人就是蔡和森———毛泽
东最早的引路人,周恩来兄长级的良师益友!蔡和森是湖南人,曾与
毛泽东在长沙发起成立新民学会,最早提出暴力革命主张,思想和行
动极为左倾和激进。
蔡和森绝对是个怪杰,一到法国,就不想进工厂也不肯随班学法
文,除开会外整日抱着法华新字典找僻静处看书。
他囚首垢面高谈马克思主义,开口闭口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把所
译的错误百出的《国家与革命》逐段传给别人看。他看到周恩来工作
缓慢了,学习松懈了,立即脾气上来,向周恩来发出警告:“你不该
沉湎于美色,一位真正的革命者,他的双眼应该一直盯在受压迫、被
剥削的工人身上。”
胸有大志的周恩来,被这老兄的“当头一棒”猛然喝醒,深悔沉
湎其中,几不可自拔,他没忘记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张若名作为终生的伴侣到底合适吗?周恩来考虑着这个问题。若
名是积极的,但她的家庭出身,使她一直是受其他人的怀疑;若名是
可爱的,但她的才高气盛,使他无可忍耐,一次次的辩论,让已疲惫
不堪的周恩来感到终究必有一伤。
周恩来知道自己的选择,他感到万分的痛苦,他想到了温顺可爱
而又坚强的小超时——这位未来的共和国总理此时做出了个终生的选择!
1923年张若名离开了巴黎。十分伤心地和周恩来分手。
古寺青灯
1923年,郭隆真从巴黎来到里昂,意外地遇上了自己的大名县同乡
杨堃。郭隆真很高兴地把杨堃介绍给自己最好的女友张若名认识。当时
,杨堃还在奋力攻读理科硕士学位。象个“老夫子”。
1924年很快来临了,这年对于张若名是个多事之秋。
张若名因组织活动,受到了法国秘密警察的追查询问,险些被当
局驱逐出境。1924年,周恩来也不再担任少共书记,新任书记作风专
横跋扈,刚烈正直的张若名对此极为愤慨和不满。
关于这段历史周恩来评论说:“张若名因为出身问题,在党内受
到审查。又因参加政治活动,遭到法国警察几次跟踪盘问。她感到委
屈和不满,决定退出党组织,留在法国专心读书。
“我是认定马克思主义不变的,我的终生伴侣,必须是志同道合,
经得起艰难险阻的战友。于是我主动与张若名说清楚,开始与邓颖超
通信,还向她求婚。”
1923年春天,周恩来和邓颖超确定了爱情关系。
张若名搬进了距离里昂大学较近的一所天主教女子中学公寓,这
里的租金相对便宜,又供应伙食。
她像一名圣徒修女一样,在这个“保护圈”公寓住了将近3年。
几乎没和一个中国人见面,几乎没说一句中国话!这种“修女”式生
活,也使她摆脱了法国秘密警察的追踪。
1927年10月,张若名以3门专科合格的优秀成绩,顺利地踏入著
名的里昂中法大学校门,在这里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张若名同杨堃同
在一所大学,同在攻读文科博士学位,关系自然比以往更密切了。
里昂咖啡馆
这一晃就是6年。1930年春天一个夜晚,天已经黑了,张若名仍
在宿舍里埋头读书。
突然,她听到楼下有一个微弱而清晰的声音在喊:“张若名,张
若名!”她下楼去看见一个男青年,穿着一套笔挺的白色西装,头戴
白色“法国盔”。那人顺手摘下黑墨镜,张若名大吃一惊,这不是周
恩来吗?
周恩来小声说他的行动十分秘密,二人悄悄离开中法大学,向附
近的村镇走了一段路,然后进了一家小咖啡馆。
周恩来告诉她,自己去莫斯科参加会议,途经里昂、马赛从海路
回中国途中专程来见她的。并告诉她已于1925年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
小超向若名姐问好。
周恩来最后他深情地对张若名说:“这次分手,不知什么时候能
再相见,也许个人牺牲了,看不到革命胜利,但即便如此也在所不惜。
”
张若名望着这位自己唯一钦佩、爱慕的恋人,听了这些话,泪眼
迷朦、不能自己!
人面桃花,不是当年了!
25年后周恩来向侄女解释自己的感情:“你知道世上男人与女人
的关系,除了恋人,还有友情,不能当妻子,却能继续成为朋友嘛!?
就说张若名,我们在天津是一块坐过半年牢的,我了解她的人品。她
自己放弃对革命的追求,但不等于她就一定站在敌人一边,出卖我们。
我们还可以是朋友嘛。”
中国第一个留法女博士
1930年春,杨堃与家中的妻子离婚。杨堃的坦诚和衷情深深打动
了张若名,她终于决定与杨堃结婚。
蜜月度假返回里昂后,张若名便专心投入博士论文《纪德的态度》
最后的写作。
张若名以优异成绩取得了文科博士学位。当时与她先后去法国勤
工俭学的女学生约有40余人,而能够获取博士学位的唯有她一位。她
成为中国第一个留法女博士。
昆明最后一次握手
1931年元旦刚过,杨堃张若名夫妇便回到了古都北平。
1948年春,受到了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先生的邀请,杨堃、张若
名举家南迁,搬进了云南大学条件最好的教授住宅小楼,担任中文系
的教授,讲授文艺理论和世界文学史。
昆明解放后,张若名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并于1950年开始,重
新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春,对于杨堃和张若名夫妇来说,显得格外温馨暖人。他
们与30多年前曾一起留法共勤工俭学的战友,今日的国家总理周恩来、
外长陈毅有过一次愉快的会面。
谈话持续了5个小时,此后大家又一同共进午餐。
这是周恩来张若名的最后一次见面。
回到北京后,邓颖超问了许多张若名的情形,周恩来一一详答,
两人对若名的命运不胜欹嘘。
1958年6月18日上午,系里开反右批判会,要她承认诸多罪名。
张若名倍感羞辱,当得知下午批判还要继续“加温”时,她选择了投
水自尽。
当时杨堃正在北京参加一个学术讨论会议,会没开完,就接到云
南大学拍来的一份电报,说张若名病重,速赶回。当杨堃急匆匆返回
云大,见到的只有张若名的骨灰盒。
一对相濡以沫28载的夫妻就这样生离死别了。
尾声
当周恩来了解到张若名的屈死时,他愤怒了。
在周恩来邓颖超的过问下,中共云大党委才对张若名的错误批判
进行了甄别,向家属赔礼道歉。
1966年,“十年浩劫”开始,杨堃挨斗、挨打,几乎丧生。家被
抄4次,直到1978年,经胡耀邦亲自批准,杨堃才调入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室任研究员。
摘于《中华人物》
张若名:一位不平凡的女性
张若名(1902—1958)女,字砚庄,化名一峰,“五四”运动时期
的天津学生领袖,觉悟社创建人之一,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旅法少
共党员,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法国文学博士。1948年至1958
年期间任云南大学教授。
1902年2月23日,张若名出生于河北省清苑县温仁村的富裕人家。
1916年考人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与邓颖超同为第十级学员。1919
年“五四”运动中,她与郭隆真、邓颖超等发起组织天津女界爱国同
志会,她任该会评议部部长,组织妇女投入爱国民主运动。6月,天
津各界联合会成立,任庶务科干事,并作为天津代表,奔走于平、津
之间,进行宣传、联络、支援、营救、请愿等工作。9月,她与周恩
来、郭隆真、刘清扬等人创建革命团体———觉悟社。12月,当选为
天津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评议委员会委员长。
1920年初,天津数万爱国群众在抗议日本人在福建开枪打死我爱
国学生和警察的集会及抵制日货活动中,20多名请愿代表被捕,各界
联合会和学生联合会被封。1月29日,周恩来、于方舟、郭隆真、张
若名4人带领数千名民众到直隶省公署请愿,4人当场被捕,50多人受
伤。被捕的代表,在狱中组织绝食斗争。经过半年的斗争,7月17日,
全体代表获释出狱。出狱后,张若名为了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冲破
封建家庭的阻挠,在天津各界联合会和爱国律师刘崇佑的资助下,于
1920年11月,与周恩来、郭隆真等人到法国勤工俭学。她一面学习法
文,一面以北京《晨报》特约通讯员身份,进行社会调查并撰写文章。
1922年上半年,张若名加入以赵世炎、周恩来、李富春为首的旅
法中国少年共产党,化名一峰,任支部执行委员,她以在一家云母片
厂做工为掩护,努力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少共内研讨、宣讲和
交流,她撰写的《帝国主义浅说》一文,与陈独秀、周恩来等人的文
章收入《帝国主义与中国》一书,于1924年在国内出版。另与任弼时
合著《马克思主义浅说》一书。1924年1月,张若名作为中共代表,
参加法共里昂支部召开的列宁追悼大会,以后,多次被法国警察跟踪、
讯问。她与支部负责人任卓宣发生意见分歧,在经常受到打击与刁难,
革命工作难以进行的情况下,她提出退党申请,下半年获准。这是发
生在她22岁时的人生转折。
1924年,张若名在法国参议员于格儒遗孀碧细女士的资助下,进
入里昂大学学习。1927年10月考入里昂中法大学获资助。1928年2月,
获得文科硕士学位。接着,继续在该校攻读法国文学博士学位,在法
国著名心理学者塞贡教授指导下,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法国文学史和文
艺理论。1930年完成博士论文《纪德的态度》(纪德,法国著名文学
家,194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奖金并顺利取得博士学位。这篇
论文在欧、亚、美洲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1931年初,张若名任北平中法大学文学院教授,讲授“法文”、
“法国文学”等课程。1937年至1945年,日军占领华北,中法大学停
办,她不愿为日寇做事,在家赋闲一段时间后参加《法文研究》月刊
的编辑工作。
1948年4月,张若名到云南大学执教,张任中文系教授,主讲“
世界文学史”和“文艺理论”,同时在外语系讲授法语课程。云南解
放后,她建立了文艺理论教研室,担任室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张若名积极投身各项政治运动,努力改造自己的
世界观,1950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争取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
58年,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知识分子就思想改造问题向党“交心”的
运动中,她被列为中文系重点帮助对象,数月的围攻、批判使她的精
神承受了沉重的负荷,6月18日自沉于盘龙江中,享年56岁。在邓颖
超同志的过问下,1963年云南大学党委对张若名的问题进行了甄别,
并向家属赔礼道歉。1980年,云南大学党委为其彻底平反。张若名被
历史尘封了近40年,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发掘、研究和介绍这位曾经
有过光辉经历的人物,已有众多的文章用中文、英文、法文在亚洲、
欧洲、美洲一些重要报刊上发表。香港学者黄嫣梨博士,先后撰写了
多篇文章,1997年又在香港出版了《张若名研究及资料辑集》一书。
张若名不仅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还是中国第一位法国女博士,她
一生的中法文著作近百万字,在法语教学领域培养大量人才,为中法
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