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太尔产品刚刚投产,就遇到了1994年和1995年国家紧缩银根,整个经济气候的急剧降温。更为可怕的是,为了追求统计数字上的“好看”,重汽坚持生产,形成了大量积压,数量几乎相当于全年的产量。为了解决积压问题,又在销售上“想办法”———象征性付一点押金就可以提车,大量欠款成了死账。生产需要资金,就把重汽财务公司变成“企业银行”,高息融资。如此恶性循环,最终使企业陷入了全面瘫痪。 “我们当时的任务就是到处借钱,靠借来的钱维持企业正常运转,那时的重汽现金流收入主要是财务公司的借款,销售回款则成了企业调剂头寸的工具,完全把二者的关系搞反了。”在过分强调扭亏增盈的口号下,盲目生产,导致库存量过大,造成了12亿元的欠款。因资金紧缺,经营只能靠贷款维持,而10%至25%的利率,使企业一年就要付出高达5亿多元的利息。重汽几乎走到了死亡的边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