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重汽衰落的历史,我们不能不看中国重型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为了解决汽车工业“缺重”的问题,国家投资重型汽车行业,引进了奥地利斯太尔产品。并以斯太尔项目为纽带,将陕汽、川汽和济汽三个重型汽车生产基地联合起来,成立了“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那时候的重汽,是名副其实的“汽老总”。虽然斯太尔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但在国内还是最先进的。无论是作为投资方的国家,还是重汽集团自己,都把产品升级、结构升级的希望寄托在斯太尔上。 斯太尔项目在欢呼声中上马了,但问题也随之很快暴露出来了:产品批量小,配件最大运输半径长达6000公里,每台车仅包装和运输费用,就要耗费2万元。总成互供半径太大,生产组织困难,企业只好选择了就地再建厂以解决配件问题,结果导致了大量重复建设,投资不断增加,总概算由最初的3·5亿元,追加到14·4亿元,原计划1990年建成的工期,被拖到了1993年4月。成本高,又形不成规模,致使斯太尔产品定价偏高,市场难以接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