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众 网 >>

首页 新闻 财经 生活 体育 IT 娱乐 社会 房产 人才 Flash 图片 软件下载 人体艺术

 

大众网首页 -> 生活日报 -> 生活资讯 -> 生活人车路


旧军门巷,寻迹豪杰士 故纸堆里,揭秘丁宝桢


大众网-生活日报   2003-01-03 05:43:34
shrb20030103

 

  前门接旨 后门斩首
  饮虎池畔
  智杀安德海
  作为泉城路上一条传奇色彩很浓的辅街,老济南人说起旧军门巷,总少不了要讲讲11号大院的故事。因为,这里是山东巡抚丁宝桢的故宅,丁宝桢及其后人都在这个大院里住过——虽然,这个占地近百亩的豪宅,如今已因拆迁被夷为平地。
  丁宝桢生于1820年,贵州省平远(今织金)人。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他考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1863年,43岁的他由长沙知府调任山东按察使,次年迁任布政使,1867年3月晋升为山东巡抚。1876年10月调升四川总督,1886年在成都逝世。
  丁宝桢在山东做了近10年巡抚,为官廉洁刚烈。尤是其智杀权监安德海一事,更是为朝野震惊,至今仍被老济南人广为传说。
  尽管《清史稿》中对它的叙述只有区区140字,但在《清史演义》、《同治皇帝》等野史、小说中,该故事已被演绎出诸多版本。最精彩的当数“前门接旨,后门斩首”。
  同治八年(1869)秋天,慈禧太后派心腹太监安德海南下采办龙衣。安德海一路公然巨额索贿,搞得地方鸡犬不宁。船到山东境内后,地方官上报巡抚丁宝桢。生性廉洁刚烈的丁宝桢以清宫祖训“太监不得私自离京”为由,派兵将安德海在泰安抓获,并火速上报与慈禧太后有矛盾的慈安太后,获许后决定将安德海就地正法。可就在此时,慈禧太后发来解救安德海的懿旨。丁宝桢果断地决定“前门接旨,后门斩首”,将安德海拉到西门外丁字街(今饮虎池街北段)斩首。既然生米做成熟饭,慈禧太后最后也奈何不得。
  这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惊人之举,一时震惊满清朝野,曾国藩赞叹丁宝桢为“豪杰士”。
  开山东近代工业之端
  济南北郊
  兴办机器局
  丁宝桢生活在中国历史发生大变局的时代,面对外面“船坚炮利”的现实,丁宝桢致力于“求富自强”的洋务运动。他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形势,痛斥“墨守纲常”的人。认为中国要自强,必须学习西方,“精求武备”,“仿照外洋枪炮之巧如法制造”,这样才能“弃我之短,夺彼之长”。
  1875年,丁宝桢以“靖海安边”为名,上奏清政府批准,在济南北郊新城择地300亩,建山东机器局,引进国外机器设备,制造火药、马梯尼洋枪,成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典范。
  次年丁宝桢升任四川总督,又借鉴山东机器局的经验,创办了四川近代第一座机器制造工厂———四川机器局。山东、四川机器局的创办,成为两省近代工业的开端。
  创办书院,刊印巨著
  雅巡抚筹建尚志堂
  23岁中举人、33岁入进士的丁宝桢在文化建设同样颇有作为。
  1869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创办尚志书院,俗称尚志堂。就学者除学习儒学外,还学习天文、地理、算术。该堂曾刊刻的书籍,称尚志堂版,在国内享有盛誉。
  至今,在趵突泉公园,尚志堂建筑仍存。同期,丁宝桢还创办了近代山东最早的官书局———山东书局。该局最著名的刻本《十三经读本》则是由丁宝桢亲自参与校勘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济南学者马国翰生前曾编辑完成《玉函山房辑佚书》,该书辑佚书594种,为辑书史上的空前巨著。但因马国翰去世未能刊行。
  1870年,在丁宝桢协助下,泺源书院从马国翰亲属处借出《玉函山房辑佚书》的书板,整理后分订一百册印刷行世。为后世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察其言,观其行”而后“知其人”
  提拔官员看重德才兼备
  丁宝桢的政绩,很大程度得力于用人。他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上谕为政,首在得人”,只有“重用德才兼备之人”,才能把事情办好,所以,“深维求治,以任贤为急”。他用人的标准,一是“居心行事”;二是“苟异于人”。也就是说,要用有事业心而且确有奇才的人,而不是“只会做官不会做事”的“阿混”。对人才的考察,必须“察其言,观其行”而后“知其人”。
  每到一处,便悉心查访,但遇心术正大、才识卓越、能办实事的人,便极力保举、提拔。他发现丁彦臣是一个“才识开拓、器向宏深,明干笃实”的人,便保举他治理山东河道。办洋务,保举了一批“博求通识之士”,如薛福成、张荫桓等。在抵抗外来侵略中有功的长庚、鲍超等,都是丁宝桢一手提拔起来的。 
  一生为国飘泊,死后与妻合葬
  士绅百姓哭祭华山
  1886年,67岁的丁宝桢死于四川总督任所。
  由于俸金多数用于济困助教,这位封疆大吏病危时竟然债台高筑,只好上奏朝廷:“所借之银,今生难以奉还,有待来生含环以报”。
  光绪帝动容而称“遽闻溘逝,悼惜殊深”。礼部尚书李端芬更是感于其功德胆识情操,把他与曾国藩、左宗棠等同推为中兴名臣。
  噩耗传出,山东父老悲恸、惋惜、哀叹,请求朝廷将丁宝桢的灵柩盘回山东,葬于历城(今济南)九华山麓。灵柩运至山东,哭声震天动地,人们在原野上奔跑。
  一个外乡人,被山东视为“贤良”,恳请将他归葬山东,为他立祠祀奉,这是何等崇高的褒奖和爱戴。他离开山东十年,人们仍对他如此思念,情之深,爱之笃,可见一斑。
  应山东父老要求,丁宝桢遗体从成都运抵历城华山一带与先逝的前妻合葬。灵柩运至济南,当时士绅百姓争相“郊野祭吊”。一个异乡人,获得山东人空前的爱戴!前山东巡抚阎敬铭亲撰的《皇清诰授光禄大夫赠太子太保四川总督丁文成公墓志铭》,刻立于墓前,以昭后人。
  本报记者  雍坚

点击这里登陆财富济南论坛与编辑在线交流,
或者发表自己的文章(优秀文章可在生活日报财富济南上发表)>>>

关闭窗口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0 sd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