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崖是与四门塔齐名的地上建筑,它是山东地区唐代石刻造像艺术的主要遗存。南北总长65米,有大小造像220躯,造像题记43则。 从有纪年的造像题记和造像分布的情况看,千佛崖大约是在唐代第一个皇帝李渊的武德时期开凿的,到高宗时达到最盛期,至睿宗文明元年,恰好是在武则天称帝前的六十多年内。因此,千佛崖可以说是唐代初期佛教石刻造像艺术的一部编年史。 现在让我们从它的南端开始,欣赏其艺术魅力,寻找其不解之谜。 南端第一窟,是南平公主显庆三年造像窟,窟内坐佛一躯,面形丰满,衣纹细密,刀法流畅而柔和。《新唐书》中记载,南平公主是太宗的三女儿,高宗的姐姐,其丈夫刘玄意,时任齐州刺使,齐州治所即在今济南。南平在此造像是为已去世八年的太宗皇帝祈福。 往北,依次有两个大窟,即显庆三年和贞观十八年僧人明德造像窟。贞观窟稍北的石壁上,有武德僧人沙栋造像记一则,字迹隽秀,是书法艺术中的上品,可惜剥落太甚,不能通读。 千佛崖北部造像稀疏,最后是两座大窟。南面的大窟,窟门中间有一石柱,迎门有两躯大佛像,北边大佛高28米,南边像高265米,系唐太宗第十三子赵王福于显庆三年为太宗所造。四周佛像19躯,有刘操、王玄亮题记。 指着赵王福所造两像,管委会副主任刘继文讲,目前我国现存的刻石铺色,杏黄色本就不多见,而这两尊石佛的杏黄色历经1350年风雨剥蚀而不变,依旧鲜艳如初,这是极其罕见的。国内许多专家来此考察,但均不能参透其中奥妙。杏黄色的寓意何在?古人到底是怎样配色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