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济南,不仅人杰辈出,更有天赋地灵,风景秀丽,泉水众多,城内72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千佛山峰峦秀丽,守护南界;大明湖润物无声,滋润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为济南的独特风光。
济南,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树、特色名吃、名家桥段、奇人轶事、隽永典故。
如今的剪子巷
如今的剪子巷变成了很普通的一条小街道。
昔日剪子巷1
昔日剪子巷1
文/片 大众网记者 张帆
在描写老济南的电视剧《北方有佳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济南剪子巷,济南当地报纸的副刊叫做“剪子巷”,《隋唐英雄传》里四十六友齐会剪子巷口的贾家楼……那么,剪子巷到底是个啥样的地方?现在的剪子巷是什么样子的?近日,大众网记者就寻访了剪子巷。
昔日繁华,借趵突泉和码头兴起
在老济南,有不少带有行业色彩的老街古巷,比如花店街、筐市街、馆驿街、铜元局街……而在济南城西门外的剪子巷无疑是最著名的。剪子巷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北起自估衣市街,南止于花墙子街,街巷东西两侧分别与盛唐巷、五路狮子口以及大、小板桥街相连。由于巷子北段大多为经营剪刀、车马配件的铁器店,其中尤以制作剪子闻名,老济南们故而给它起了一个带有浓重行业特色的名字——剪子巷。
据有关文献记载,“剪子巷”是借济南名胜趵突泉和西关码头之地利而兴起的。从北宋开始,济南就一直在围绕着水来做文章,先后修筑了汇波桥,开凿了小清河,大规模建城与兴修水利工程等等,到明代中叶,济南西关作为城门外最繁华的地方,船舶货运来往、作坊云集、商铺林立,也出现了以铁具作坊集中、尤以制剪子闻名而著称的“剪子巷”。
旧时的剪子巷东南就是趵突泉,泉边有的是小商小贩,也是说书卖艺人云集的所在。所有小商小贩、本地的和外地的艺人、到泉边去的游人,都必须经过剪子巷,剪子巷因此热闹非凡。因为有这许多人来此赶集,巷子里还有大小数家旅店和饭店。
其实,剪子巷最动人之处还不只是这些老店铺,巷子与附近的水巷桥梁才真正构成了老济南的独特风貌。已故台湾著名美食家、散文家唐鲁孙生前曾有一次作客济南的经历,此后他在《济南的泉水和鱼》一文中记述了旧时济南剪子巷这一独特的风貌,他写道:“济南城内地下沟渠密布,潜流纵横,随手自地上掀起一块石板,泉水便源源涌出,伸手就能捞到又肥又大的青草鱼。”
如今没落,老济南人希望重回原貌
现在,很多外地的游客在看到电视剧和文艺作品中的剪子巷以后,就会特别希望能再来见识一下这个商铺林立,泉水汩汩的老济南街巷,但是来到济南,寻找到剪子巷以后都会有些失望。
如今的剪子巷南北走向大概有二百多米,两旁除了一家派出所便是各种门头小店,街道的路面也跟其他的巷子没有任何区别,没有泉水石上流的痕迹。
据居住在此的老济南人介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这里的确是非常繁华的,除了针头线脑的小店,很多济南著名的老店铺也都在这里,“有钱人家和小媳妇都爱逛这儿。”
随着城市的发展,剪子巷所处的位置也有些尴尬,它在泉城路商圈和万达商圈的中间,两边不靠的地理位置让大家很容易把它忽略掉。
其实早在1989年,济南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同意《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按规定程序报国务院审批。这个规划概括了“一带一片三街坊,五十二点一个网”。位于趵突泉西侧的剪子巷,因是一条富有传统色彩的专卖商业街,且昔日街心路旁的石隙缝中有泉水流淌,游观性强,被列入古城重点保护地段。
如今,在老济南人的印象里,剪子巷变成了一个记忆符号,现在只剩下了一个名字。很多“老济南”希望这条记忆中繁华的老街巷能重回原貌,不光让济南后代人从历史资料中看济南。返回大众网首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