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尹玉涛
3月26日上午,济南长清福寿园,绿草茵茵,清新幽静。
这一天,是张希贞老人去世一周年的纪念日,没有墓碑,没有坟茔,没有纸钱,只有一束鲜花放在“遗体捐献纪念碑”前,碑上刻着逝者的名字和简单介绍,供家人在此进行悼念。
2013年,一场大病让张希贞住进了医院,由于年老体弱,病情并不乐观,医院一度向家属下达了病危通知书。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治疗,张希贞最终战胜病魔出院,并逐渐康复。经历了如此的生死考验,他和老伴对生命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并很快做出了一个特别的决定:去世后捐献自己的遗体。随后,他们一起签署了遗体捐献申请表。
2015年,张希贞去世,在齐鲁医院,家人与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完成了遗体交接,实现了遗体捐献。作为老党员,张希贞一直有“响应国家号召”的觉悟。他生前曾说过:“捐献遗体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人死后烧掉就烧掉了,不如给国家做点贡献。”
对于家人来说,从2015年3月26日开始,张希贞以另一种方式陪在大家身边。在尚未成人的重外孙心中,如太姥爷生前所说,他是“换一个地方去工作了”;在孙子眼里,爷爷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永远陪在大家身边;曾经反对捐献遗体的儿子知道,父亲这样走,不仅更有价值,也更有尊严。
3月29日下午,济南铁路南苑小区,阳光很足,和煦温暖。
81岁的乔润生老人在家里接受采访,和记者聊有关清明民俗的事情。聊天的间歇,他还要去照顾因患脑血栓而行动不便的老伴。他搀扶着78岁的老伴下床洗漱,然后把老伴扶到轮椅上,放到老伴手里一杯温水、手边一根香蕉,轻轻地说一句“有事叫我”,这才继续刚才的采访。
话题由清明扫墓说到了殡葬形式,老人说,社会不断在发展,移风易俗是大势所趋,殡葬也由原来的土葬逐渐被火葬、生态葬所替代,而参与遗体捐献的人群也在壮大。
“我和老伴都将进行遗体捐献。”老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记者。
他说,早在2004年,他和老伴就签了遗体捐献的协议,目的说大了是改变习俗、救助他人、利于环保,说小了是想具体地帮助一些盲人。两位老人家住玉函南区时,曾经去过一个特殊教育学校,看到那里的盲童生活极其不便,特别可怜。当时,老两口便下定了捐献的决心。
“一个角膜可以救助2-4个人,挺好的。”老人淡淡地说,经过一年的分别做工作,他们与3个孩子也签了协议,即老两口百年之后不得改变协议,并经过了法律公正。
乔润生老人身体瘦瘦的,老伴坐在轮椅上身体虚弱,但两位老人一直都微笑着。
3月31日,早晨7:00,济南,没有霾,天很蓝,花正红,树下一群流汗晨练的老人,路上一队活泼可爱的儿童。生命充满了活力,一切都很美好。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