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109)百年尘土难掩琉璃瓦,三教堂已成住家

2016-04-18 11:27:00来源:大众网作者:

  编者按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济南,不仅人杰辈出,更有天赋地灵,风景秀丽,泉水众多,城内72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千佛山峰峦秀丽,守护南界;大明湖润物无声,滋润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为济南的独特风光。 

    济南,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树、特色名吃、名家桥段、奇人轶事、隽永典故。 

    济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书画卷。即日起,大众网济南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城·事》,在现实中勾勒济南背影,在往事中讲述济南印象,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济南,爱上济南。 

  

  三教堂大门

  

  三教堂内民国时期的碑文

  

  雕龙画凤的精美屋脊

  

  琉璃瓦散落墙边

  

  工艺精美的石砌灰墙

  文/片 大众网记者 王亚男 宋立鹏

  三教,是指儒、释、道三家,早期三家各自鼎立,互有拥趸。而自元明时期,出现“三教合一”一词,是谓儒释道互相影响、和谐共存。现在,位于济南槐荫区刘家庄的一座百年建筑——三教堂,就是这一现象的历史印记。可惜昨日神坛已成今时民居,多少前尘过往也都化作后世喟叹。

  三教合一:两进大殿曾供奉十尊大神

  4月6日上午,大众网记者驱车来到槐荫区张庄街道刘家庄,寻找这座隐于街市的百年教堂。几经辗转,在一片低矮民房中,高耸的斗拱飞檐跃然入眼,这便是三教堂了。如今这里一边是崭新的高层住宅拔地而起,一边是等待拆迁的老旧房屋,三教堂就这样兀自静立在新旧交替的时光里。

  三教堂建筑架构整体保存完好,共有山门、前殿、后殿和多处配殿。山门之上开一拱形石门,因多年地势下陷现仅一人高。进得山门便是前殿,五开间的大殿在一片世俗生活气中难寻昔日庄严。如今,因做民用,前正殿的后门已被封死,与第二进院落隔绝开来,形成两个独立的合住大院。在这里生活了近30年的周先生说,前后两个院子当年共分配了10余户住家。

  而据史料记载,当年前大殿供无极老母(女娲),王母娘娘,地母(象征大地恩惠的女神);后大殿供释迦牟尼佛,孔老夫子,太上老君(老子);东配殿祀吕祖;西配殿祀皈一仙师。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续建两配殿,祀关帝,达摩。由此前后该教堂共奉有十尊神像,可以想见当时之胜景。

  走下神坛:几户人家结婚生子一住30年

  其实,除了建筑形态上还能看出当年庙宇轩昂的影子,单看四处晾晒的衣物、随地搁放的盆碗,这里已与普通民居无异。周先生告诉记者,当年分配住房时,这处教堂已归属段店供销社,包括他在内的十余名职工,或分得一室配殿,或分得半间正殿,都欢欢喜喜的住了进来,谁知一住就是30年。

  “当年这可是我的婚房,如今孩子都26岁了。”说起这处老宅,周先生不无感慨。实际上,百年岁月的风雨飘摇,熬过战乱,踏过硝烟,三教堂如蒙尘的明珠,在不经意处仍旧散发光彩。

  譬如前殿屋脊,乃是规格很高的歇山顶,所谓歇山顶,是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构成,拥有这种规制的大殿也叫九脊殿,现北京故宫内的保和殿就是采用了歇山顶;更有屋顶栩栩如生的雕龙画凤、屋檐五彩缤纷的琉璃瓦片、墙脚笔直方正的白灰砌砖……无不映射出当年三教堂的熠熠风采。

  何去何从:古建寥落静立街市待规划

  走进三教堂前院,纵横交错的晾衣绳与年岁久远的横梁木相映成趣,鸡鸣犬吠、浣洗耕织,处处一派生活景象。家住半间前殿的刘女士指给记者看院中平放的一块石板,走近细观,才发现这块已用作摆放物件的石板竟是一方碑刻,名曰《刘家庄三教堂重修碑记》,落款为民国三十六年。据记载,最早“三教堂”是由清朝太史张英麟题写,他曾担任过同治、光绪帝的老师。

  随后,周先生为记者讲述了三教堂的过往变迁:“据说这里之前做过战时指挥中心、为供销社放置过文化用品,最后又作为住房分给职工。”最初仅后院就住了6家之多,现在已仅剩周先生1家。

  “曾经有工作人员来对教堂四处进行测量记载,听说是为提升文物等级做准备,最后却也不了了之。”周先生表示,希望这么精美又保存完好的文物建筑能被更加重视和保护起来,给后人留下些有价值的历史宝藏。返回大众网首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亚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