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水务人(1)董伟华:18年钻研不放松,练就一身好武功

2017-02-09 18:54:00来源:大众网作者:宋立鹏
  编者按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身影忙碌在济南的大街小巷。早晨,他们经常是天还未亮就开工;晚上,他们经常是披星戴月回家;哪里有事故险情,他们就第一个赶到哪里;哪里的抢险排除任务没有完成,他们就一直坚守在哪里。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水务人”。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先进事迹,也没有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不忘初心,固守着心中那份责任和担当,守护着全市的供水“大动脉”,用点点滴滴的付出汇聚成源源不断的关怀。

  即日起,大众网济南频道推出大型系列新闻报道——“我身边的水务人”。本网记者宋立鹏已跑水务行业多年,他将以普通市民的感受,以专业记者的眼光,以新闻记录的足迹,带着您去走近忙碌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可爱又可敬的水务人,发现生活之光,领略劳动之美,共铺奉献之路。

玉清水厂检修主管董伟华

确保设备无故障运行是董伟华工作的重中之重

 董伟华正在维修设备

  记者 宋立鹏 通讯员 李军

  董伟华,38岁,玉清水厂检修主管。1997年,财务专业毕业的他走进了济南水务集团解放桥加压站检修组。“360行,行行出状元,不管学什么专业,只要能学本领在哪工作都行。”遵照父亲的教导,他从此踏上了18年的供水“技术”之路。

  白天摸爬滚打练“武功”,晚上挑灯看书学理论

   “华子,把钳子给我递一下。华子,把这根管子套上丝。”在解放桥加压站检修组的3年间,泵房间、供电高配、低配间设备旁都能看到董伟华的身影。在给老前辈打下手的同时,他耳朵听、本子记、动手干,理论越学越好,武艺越练越强。

  为了学到更多的维修知识,董伟华每天早上都第一个到达工作岗位,打扫完办公室,就开始学习关于司泵工的教科书。日积月累下来,董伟华对泵站、电工等维修技能都已逐渐掌握,小的故障自己就可以处理。

  同时,董伟华还利用业余时间,购买大量司泵工、电工维修的书籍,白天和老前辈在设备维修现场摸爬滚打学习技能,晚上回家挑灯夜战补充知识。3年间记录本就用了20多本,董伟华也成长为一名“文武双全”的合格的供水司泵工。

  练就“猫头鹰”的洞察力,半小时解决突发险情

  玉清水厂是济南市最大的水厂,日供水量为40万立方米,生产任务繁重。2001年,董伟华从解放桥加压站调入玉清水厂,从事设备检修工作。凭借着对这份工作的执着和热爱,董伟华一头扎进检修组,一干就是15年。

  玉清水厂共有加压泵8台,加上反冲洗泵、空压机、计量泵等,大大小小的设备就有100多台。这些设备必须24小时无故障运行,一旦出问题,就会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因此,确保设备无故障运行,也成了董伟华工作的重中之重。

  多年的积累,董伟华练成了“猫头鹰”一样的洞察力。2016年12月的一个凌晨,由于天气交替,导致玉清水厂滤池反冲洗阀门无法关闭。在接到同事的电话后,董伟华从睡梦中爬起来赶到水厂。凭借着多年的经验,仅用了不到30分钟的时间,他就找到了原因并拿出解决方案,最终成功关闭阀门。

  每年上万次蹲起和爬高30多岁患上了老年病

  “水厂检修的工作不分白天黑夜,设备出现了问题,就需要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董伟华说,维修设备经常钻进又脏又窄的犄角旮旯里,有时一干就是一天。每年上万次的蹲起、上万次的爬高,加上泵房的潮湿,让董伟华患有严重的腰肌劳损、关节炎、骨质增生等老年病。

   2014年10月,董伟华陪刚做完手术不久的母亲去医院复查,回家路上就接到了泵房紧急抢修的电话。董伟华安排好母亲,立即赶往玉清水厂,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一次抢修,化解了全市大面积停水的险情。

  “媳妇总是埋怨我,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干脆和工作过去吧。”董伟华说,他女儿今年8岁,刚上一年级。由于工作原因,他没有办法像其他家长一样接送女儿,都是妻子在忙活。为此,小两口没少闹矛盾。

  “看到营业部的客户代表宫延龄30年如一日,我才干了不到人家的一半,没有理由不努力!”董伟华告诉记者,工作技能不是一朝一夕炼成的,而是在不断地自我加压过程中练就的。能保证自来水顺利的输送到千家万户,让他觉得付出再多也值得。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宋立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