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人民最光荣(七)
木雕传人郭宗磊:十年苦功 雕刻人生
编者按:或默默无闻,亦或光鲜照人;或委以重任,亦或平凡无奇;或担当,或传承。劳动者无分高低,没有贵贱,唯有紧跟时代,不断进步,凝聚智慧,创造伟大。滴滴汗水,折射劳动七彩光芒;颗颗螺钉,凝聚着伟大力量。站在现实与梦想新的交汇点,中国梦扬帆起航之际,大众网济宁频道的记者走访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他们平凡中造就伟大的瞬间。
大众网记者 杨树林
郭宗磊在雕刻
郭宗磊正在一张松木屏风上雕刻一条龙,手中的刻刀上下翻腾,几分钟之后,龙便有了鳞片和利爪,张牙舞爪地伏于屏风上。
世家手艺 十八年练苦工
郭宗磊告诉记者,郭氏木雕起源于明朝初期,从郭氏始祖由山西省洪桐县迁入汶上县以来,木雕技艺就在郭氏族人中相传,“爷爷把这门手艺传给了父亲,父亲又传给了我。”
郭宗磊今年34岁,学习木雕却已经有18年了。郭宗磊从小就在木屑的清香中长大,看着父亲和爷爷雕刻,郭宗磊耳濡目染,木头和刻刀就是他的玩具。1999年郭宗磊16岁那年,初中毕业的郭宗磊开始跟着父亲系统的学习雕刻手艺,到今年已经是第18个年头了。
郭宗磊告诉记者,一般雕刻屏风等家装,要使用松木或者椴木等白木,白木比红木软,更不易雕刻,“一般来说黄花梨等红木整块的很少,价格也贵,更适合雕刻精细的工艺品。”
郭宗磊告诉记者,木雕讲究刀具,雕刻不同的东西需要不同的工具,如三角刀是用来雕刻人物的头发丝、动物的毛发等。仅仅在打胚阶段就有近四十种不同的打胚刀,而整个木雕的过程中则需要上百把刀具。刻刀都是自己做或者订制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不能混用,“自己的雕刻刀就像朋友,你想怎么刻它都懂你。”
木雕雕刻工具
既学手艺 又立事业
郭宗磊告诉记者,做工前,先要用药材把已选好的木材养好,药养时间为一年以上,使木材失性,然后凉干上窑烘烤,待烤干成型后,才能开始绘图雕刻。
郭氏木雕主要有线雕、浮雕、圆雕、透雕、透空双面雕等雕法。郭宗磊介绍,“比如说圆雕就是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这种雕法要首先按比例进行‘打坯’,只有打好了胚,才能雕刻出传神优秀的作品。所以‘开雕’之前,各角度方位怎么雕已经都要在心里想好了。”
现在,郭宗磊在汶上拥有了两家工作室,一家做工艺摆件类,一家专门经营家具、装修等。郭宗磊告诉记者,自己不仅要学好自己的家族手艺,也要把手艺当做自己的事业做好。
郭宗磊的父亲郭延福接触木雕已经四十多年了
传承是责任 万不敢忘
一直到郭宗磊这里,郭氏木雕已经经过23代传人了,作为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郭氏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郭宗磊相对于父辈更有年轻人开放的思维和灵活的脑筋,更愿意参加各类比赛和活动,把自己家族的手艺让更多的人知道。
从2008年开始,郭宗磊就多次带着他的木雕参赛并获奖,他创作的桃木剑和桃木枕头被评为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的金奖和铜奖。2013年他创作的花梨木《锦上添花》获得了“泰山文艺奖”三等奖。2015年他的作品《三阳开泰》被评为首届民间文艺精品博览会金奖。
随着郭氏木雕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郭宗磊开始思索如何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2004年以来,郭宗磊先后收了32个徒弟,也多次开办过学习班。
郭宗磊告诉记者,由于学习木雕手艺见钱慢,有不少人都没能坚持下来,“现在愿意学木雕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因为木雕要数年甚至十年苦工才能雕刻出很好的作品,才能见到收益,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没办法踏下心来做学徒了。”
“我目前只有一个女儿,郭氏木雕并没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之说,我一定要想办法把濒临绝迹的木雕手艺让更多的人知道,让这门手艺更好地流传下去。”郭宗磊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贺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