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特色村:开国上将宋任穷曾扎根莘县杨庄 设指挥部抗击日军

2017-05-08 16:25:00来源:大众网作者:侯晓

  宋任穷旧居。

  宋任穷曾使用过的水缸。

  宋任穷住所中堂景。

  宋任穷在杨庄,从左向右,依次为陈再道、宋任穷和李聚奎。

  宋任穷的办公场所。

  战争时期,这里是拴马的场所。

  宋任穷亲自栽种的枣树,距今将近八十年。

  杨庄发现的抗日时期军人使用过的武器。

  大众网记者 侯晓

  莘县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是冀南、冀鲁豫两大抗日根据地中心地带,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其中,大王寨杨庄村是典型的抗日模范村,不仅仅是因为杨庄村民曾奋力抵抗日寇,还因为这里来过一位开国上将。他带领莘县军民抵抗日侵,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他就是开国上将宋任穷。

  “宋司令的兵真难当,破袜子破鞋破军装;黑窝窝头小米汤,老萝卜咸菜辣椒酱。土枪土炮上战场,打一仗胜一仗,早晚把日本鬼子消灭光。”这是杨庄村今年96岁高龄的夏高升老人和当时的儿童团编得一首儿歌,来赞扬宋任穷及部下艰苦朴素的作风和骁勇善战的豪气,至今被村民传诵。

  5月4日,大众网记者走进这座有着浓郁红色气息的革命村,踏进宋任穷将军的旧居,端详宋任穷在杨庄留下的老照片,听听经历过那段烽火岁月的老人讲故事,探寻莘县杨庄战争年代留下的印记。谈话间,我们依稀看到了那位高大挺拔、不畏艰险、豪情万丈的抗日将领形象。

  探访:

  宋任穷旧居重新修缮 亲手栽种枣树依然挺拔

  莘县大王寨杨庄村其貌不扬,置身其中,丝毫没有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待到村支部书记夏秋记引领大众网记者走进一条胡同,令人肃然起敬,醇厚的古色气息立刻扑面而来。这条胡同长度不到百米,但青砖铺设地面,别有一番韵味。

  随后,走进一处院落,面积不大,同样青砖铺地,共分为西屋和堂屋。这里便是宋任穷的旧居。院子里有一口水缸,这是宋任穷曾经使用过的,久经风雨侵蚀,水缸表面已经很粗糙,裂纹处已用钢条进行了修补和固定。

  走进堂屋,墙壁上张挂的老照片立刻映入眼帘,这都是宋任穷留存在杨庄的足迹。堂屋共分东西两间,东间面积稍大,除了老照片,还有一套老家具、两盏油灯、一座钟表等物品,这都是宋任穷使用过的。西间是宋任穷的模拟办公场所,墙壁上挂有一张宋任穷青年时期的老照片,英俊潇洒,神采飞扬。

  这处院子现在的主人是今年71岁的夏怀印,他和老伴现居住在西屋,平时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打扫院落卫生,等有游客来参观拍照,老两口还能临时客串讲解员。起初,宋任穷旧居已破败不堪,几成危房,好在2012年前后,莘县县委县政府着手对其宋进行了修复。

  出了院子,顺着胡同继续走,可以看到一处开阔的小广场,中央有八九颗树,夏书记介绍,这里是打仗时拴马的场所。其中,一颗高大挺拔枣树被特意保护起来,这是宋任穷来到莘县后亲自栽种的红枣树,仔细算来,距今已76年。

  紧接着,来到冀南军区高干会议旧址,当时的冀南军区司令部和指挥部。战争年代,宋任穷便在此部署作战计划,指挥用兵打仗。室内墙壁上张挂有近百张老照片,基本上记录了宋任穷整个从军生涯。

  历史:

  冀南军区转移至杨庄 率部驻扎三年鲜有败仗

  参观完宋任穷旧居和冀南军区司令部旧址,我们不妨来说说这段历史。宋任穷缘何与莘县结缘?杨庄村民又经历了怎么样的烽火岁月?

  实际上,冀南军区,泛指河北省南部,东接津浦铁路,北靠沧州至石家庄公路,南跨漳河,是连接山西和山东两省的纽带和桥梁,向南可通中原,东西可控制平汉、津浦两条铁路干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史料记载,1938年3月,为加强冀南的军事力量和领导力量,宋任穷奉命率领一个骑兵团、一个独立支队和一个机枪连进入冀南地区的南宫县与东进纵队会合,并接替李菁玉担任东进纵队政治委员。同年秋,冀南军区宣告成立,宋任穷任司令员,全面负责冀南抗战大任。

  1941年和1942年,日军连续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使得冀南抗日根据地日益缩小,抗战形势极其严峻。对此,经刘伯承、邓小平同意,宋任穷率领冀南军区及一些后方机关,陆续转移到现在莘县的大王寨杨庄村,继续开展抗日活动。

  之所以选择杨庄村做大本营,一方面是这里的群众政治基础比较好,另一方面,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当时杨庄村有“三多”,沙荒地多、树多、苇子多,四周全是三丈多高的土围子,设有东门和西门,近可攻,退可守。

  宋任穷率部驻扎杨庄的时间大致在1942年至1944年春。期间,宋任穷作为冀鲁豫军区、冀南区的主要领导,以卓越的组织和军事才能,指挥所属部队及当地民兵武装,粉碎了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一次次扫荡,以杨庄为大本营,先后进行了南宫、大营、朝南、临清、堂邑等一系列战斗,总计歼灭日伪军26000多人,鲜有败仗。

  “宋司令的兵真难当,破袜子破鞋破军装;黑窝窝头小米汤,老萝卜咸菜辣椒酱。土枪土炮上战场,打一仗胜一仗,早晚把日本鬼子消灭光。”杨庄村今年96岁高龄的夏高升老人和当时的儿童团编了这样一首儿歌来赞扬宋任穷将军及部下。

  回忆:

  穿戴和老百姓没两样 没有官架最喜欢踢毽子

  在莘县杨庄村,经历过那段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的老人大多已离世。尽管如此,支部书记夏秋记还是为大众网记者联系到一位85岁老人夏德峰。夏德峰老人年逾八旬,除了腿脚稍有不便,交流没任何问题。一说到往事,老人立刻来了兴致。

  宋任穷出生于1909年,驻扎莘县杨庄时只有三十几岁,当时的夏德峰还只是个十岁毛头小伙子。恰巧的是,夏德峰和宋任穷是邻居,仅有一墙之隔。夏德峰对第一次看到的宋任穷印象深刻,穿着朴素,头顶黑色毡帽,着黑色长衫,庄户人打扮,完全看不出是一个当兵的,更不用说是军官了。

  夏德峰说,以后多次看到宋任穷,都不是军装打扮,完全就是普通的庄稼汉,平时很少出门。后来,夏德峰明白了,不是宋任穷不穿,是怕有汉奸看到了,给鬼子通风报信,这只是宋任穷的日常生活装扮,在召开军事会议、作战指挥时,宋任穷都是着军装,这样的场景,老百姓恐怕难以看到。

  夏德峰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和宋任穷的对话。一个傍晚,毛头小伙子夏德峰碰到了宋任穷,问:“吃了吗?”宋任穷笑呵呵地说:“吃了,吃了。”紧接着,宋任穷问夏德峰:“你上学了吗?”在得知夏德峰十岁还未上学时,宋任穷叮嘱他:“一定要上学,学知识,国家需要你出力。”

  夏德峰回忆,宋任穷没有官架子,非常喜欢小孩子,最喜欢和小孩子踢毽子,宋任穷踢得特别棒,小孩儿们都不会用后脚跟,只有他会,村里的小孩儿整天都争着吵着让宋任穷教后脚跟踢毽子。“在村里看见上年纪的老人,大爷大娘的喊的可亲了,说实的,比咱自家人喊得都亲,真是个好官。”夏德峰说。

  71岁的夏怀印听父辈讲,有一年,他的母亲特意做了一碗南瓜菜,放到宋任穷住所,等到宋任穷回到家,又把南瓜菜送还,说:“大娘,自己留着吃吧,我最喜欢吃的是玉米窝窝。”

  贡献:

  亲自率领群众挖地道 开办银行换铜铸造武器

  在莘县最艰苦的三年,宋任穷还率领干部和群众积极组织生产自救,克服严重的自然灾害,极大地鼓舞了冀南抗日军民的士气。宋任穷不仅重视教育,还重视抗日文化宣传,冀南区在杨庄组建了文工团,定期搞文艺汇演,不少村民被培养成了文艺工作者。

  在冀鲁豫和冀南两大战略中心区,宋任穷积极率领群众挖道沟,总长25000余公里,有效迟滞了日军的汽车、坦克、骑兵的快速进攻。在杨庄,宋任穷亲率群众挖地道,短短的两三个月,就挖成了从杨庄通向武家河、余庄、尧头等六七个村的地道,总长20多公里。

  除此之外,宋任穷还组织军民在杨庄建立了兵工厂、后方医院、冀南银行和鲁西银行。兵工厂就设在杨庄村西北角一处院子里。兵工厂有几十名干部战士,配备几台机床和机器及一些附属设备,条件十分简陋。虽然生产规模不大,但宋任穷却将其视为“珍宝”,当时日伪军对冀南抗日根据地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实行了严密封锁。

  为打破敌人封锁,壮大经济实力,冀南区在杨庄开办了冀南银行和鲁西银行,发行冀南票,并在北王奉设立了鲁西银行第三印刷所,所发行的冀南票在太行、太岳和冀鲁豫地区流通,用冀南票(纸币)兑换百姓手中的大量铜钱。兵工厂以铜钱为原料,制造步枪、子弹。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