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5日,“党旗漫卷中国红——走进56个民族家庭”采访团在长江源第一镇唐古拉山镇沱沱河第一桥畔采访了正在此地建设“中国长江源水文观测站”的著名环保人士杨欣,听他讲述正在进行的环保事业,如何使用“垃圾换食品”的方式,来对长江源进行环境保护。
杨欣,48岁,中国绿色江河环保促进会会长。1986年漂流长江;1997年在可可西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间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获得“2006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2007年拍摄、撰写、编著《中国长江》自然、人文图册;在青藏铁路建设和开通期间,他带领志愿者在长江源和可可西里开展了“藏羚羊种群数量和分布调查”、“青藏线垃圾调查”、“长江源冰川退缩监测”、“长江源生态人类学调查”、“青藏铁路列车环境宣传”等系列项目,并向青藏铁路建设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交了加强与环境保护的一系列建议,几乎全被采纳。
唐古拉镇首先是一个海拔很高的藏族地区,我背后就是沱沱河,它是长江的源头,这个地方离长江冰川有300公里。我们是一个民间组织,叫绿色江河,从事长江源生态保护的。十几年前在可可西里建立了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通过这个保护站促进了当地保护区藏羚羊的保护的进程。
时隔十年后,我们又在唐古拉镇建立了中国民间第二个保护站,保护长江源头的水生态环境,希望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促进这个地区生态保护的进程。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交通的便捷,人类活动半径的扩大,外来的一些工业产品,特别是带包装的,比如塑料等等,这些产品逐渐被当地人接受。但这里没有城市所具有的垃圾处理系统,现在这里变得垃圾随处可见。这里是长江的一个镇,有长江的第一个大桥,第一个学校,第一个卫生院……有这么多第一,但这里却也是长江的第一个污染源。我们经常在长江三峡看到那么多垃圾,其实从长江源头就开始有垃圾产生了。我们想通过这个保护站的建立,影响当地人包括牧民,让他们知晓垃圾对人身体有害。他们收集垃圾以后,把垃圾带回到保护站,你带来10个矿泉水瓶子,我给你3瓶矿泉水,你带来10节废电池我给你5节新电池,采用垃圾换食品的形式,把垃圾变成资源,鼓励牧民把垃圾带到保护站来。
另外,通过更多的越野车,来这里经消毒、分类、打包后,把垃圾带出去。带走一袋垃圾,呵护长江水源,保护站通过官方微博将保护长江事迹及时发布,鼓励私家车把垃圾带到400公里以外的格尔木垃圾处理站等地进行处理。这样减少长江源垃圾污染,达到保护长江水源的目的,除此以外,我们还会开展扶贫、教育和医疗等,借助保护站这个平台,开展更多的项目。最终促使唐古拉山镇成为长江源头生态第一镇。(杨欣讲述 特约记者李东岳采访拍摄 大众网记者王磊 整理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