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牌抢滩中国,谁为之狂欢?(他们预测2012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要占到世界的40%多);
奢侈品眩目光彩下,几多虚荣?(因为中国人是好面子的,这些奢侈品的包包,这些拿出来,对他们来说至少脸上是很有光的)
到底是谁宠坏了那些高傲的国际奢侈品大牌?消费狂欢背后,“中国制造”情何以堪?新华社评论员带您一同探析。
【演播室主持人】新华视点,带您走向新闻制高点,大家好,我是董千齐。
【新华社评论员】大家好,我是金久淳。
【人物介绍】本期评论员金久淳,新华社记者,长期关注财经和社会热点话题。
【演播室主持人】阿玛尼、欧米茄、宾利、范思哲、路易威登,这些刻上了时光价值的“稀有、昂贵”之物,如今对于中国广大的消费者来说,已不再陌生,不少人以穿上或者拥有一个奢侈LOGO为荣。而其高昂的价格背后显示的则是使用者的消费心态和实力。当这些身价不菲的奢侈品牌在其深植的欧洲市场日渐低迷之际,在中国市场却显现出了勃勃生机。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宠坏了那些高傲的国际奢侈品大牌?这些奢侈品眩目光彩的背后,中国的消费者又该怎样冷静对待?
【解说】如今,在中国,你总能见到这样的情景。挎着古奇或者LV包坐地铁已不再是稀罕的事。穿梭在城市地铁里的上班族,也可以与豪宅里的富太太们一样拥有同一款奢侈手包。
而这样“血拼”的场景,也成为了海外不少免税商店的一道风景。迅速富起来的中国人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着自己心中的奢侈梦想。
两只LV的皮包和一个钱夹、杰尼亚的领带、英国大牌薇薇恩·韦斯特伍德的羊绒围巾,还有高端护肤品牌兰蔻、雅诗兰黛的一系列产品……25岁的上海姑娘顾轶向我们“秀”出她所追求的“品质”生活。
【同期】上海消费者 顾轶:
按照我现在的收入购买奢侈品,不是说像月入过万的高收入人群,对他们来说买奢侈品可能就像我们平时买一个东西,看中了,喜欢,就买回来了。我们也算一年到年底了,我看到奢侈品的包,或是说发年终奖了和这一年攒的钱够了,就可以买个包犒劳一下自己。
【解说】国际上关于奢侈品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另一种则是“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即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曾经的奢侈品也将越来越多的变成一种大众消费品。
在西方社会,由于人均收入高和社会福利制度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偏高,中产阶级组成了社会最庞大的阶层。而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人均GDP不到世界平均值的一半,更不足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但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总额却扶摇直上,遥遥领先,阿玛尼、欧米茄、宾利、范思哲、路易威登,等等这些散发着炫目光彩的国际品牌,对于中国广大的消费者来说,已不再陌生,不少人以穿上或者拥有一个奢侈LOGO为荣。
在海南三亚,自今年5月1日“离岛退税”政策实施以来,这家位于三亚榆亚大道的免税店就几次被抢购一空。
【同期】消费者 杨颖琦:
(记者:买了哪些商品?)就买了瓶香水。(记者:大概多少钱?)675元。(记者:你觉得免税店当中的商品种类怎么样?)我觉得OK呀,像什么那个欧舒丹、施华洛世奇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