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马太福音》中,国王拿走第三个仆人的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留下那句著名的话:“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马太效应”这个术语用以概括这种赢家痛吃的社会心理现象。
长期以来,在中国男篮,“马太效应”同样明显。比如,在过去是联赛冠军八一占大半壁国家队江山,亚军辽宁也国手济济,在现在,则是联赛冠亚军八一和广东各占半壁江山——抛开王治郅易建联这样的大腕不谈,两支球对的年轻人,相较国内同样位置上的竞争者,他们冲击国家队显然来得更容易些。
从技战术角度来看,这种“裙带关系”并不是没有道理,刘炜能更舒服地把球喂到姚明手里,王中光能更清楚地知道大郅的走味,同一个队的队友在一起作战,默契程度肯定要更高一些,从提升战斗力来看,这样的人员配置方式的确更合理一些。而另一个层面,身在巨星身边的年轻人,他们比其他年轻人更容易获得关注,一方面是来自媒体的关注,他们更容易获得名利,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国家队主教练的关注,他们更容易有在尤纳斯面前表演的机会,并因此进入立陶宛老头的法眼。其三,尽管帮派说有将国家队蒙上黑社会色彩之嫌,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谁也不能否认,在一个团体中,有强大的队友作为后盾和孤军奋战的区别。
因此,八一在国家队中的强势地位,广东球员在国家队的如日中天,不能就此认为他们完全代表了他们所在位置上的最强力量。
倘若仅是如此,对于国家队的“马太效应”也无可非议,但不能忽略其中的中国特色——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队在为地方队培养人才,高质量的训练,高质量的比赛锻炼机会,这让强者恒强的规律越发明显,对于八一和广东等队来说,“马太效应”带来的是良性循环:国家队为他们培养人才让他们实力更强,实力更强有更多的球员能进入国家队。而对于其他的球队来说,弱者恒弱则成了恶性循环,比如江苏男篮,自2003-2004总决赛败北之后,球员在国家队地位日渐淡薄,而球队虽然有不少优秀的年轻人却难以成为真正的强队。
有社会学家指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常常会呈现“发展趋异”的“马太效应”。落后地区的人才会流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资源会廉价流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制度又通常不如发达地区合理,于是循环往复,地区差异会越来越大。
不难分析出,发达球队与欠发达球队之间的发展,也会呈现“发展趋异”的“马太效应”,落后球队的人才会流向发达球队(如河南王磊欲转投八一),循环反复,球队差异越来越大。回忆当年八一一支独秀,联赛毫无悬念的历史,我们同样需要警惕“马太效应”可能给中国篮球带来的消极作用。 文/史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