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现象正使它像当年的餐巾纸一样,迅速在中国城市社会普及开来。
风靡90年代初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里,侯耀华所扮演的人物张嘴就来:“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据说这句“电视名言”早就被改成了同类句式的新说法:“安全套不是万能的,没有安全套是万万不能的。”
当社会上没有重大新闻事件之时,纪念日或许会成为媒体大餐的一道好菜?
现在,每一年的11月底和12月初,“艾滋病”三个字就几乎遍布中国媒体的眉眼脸孔,因为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而在这个主题之下,性交易、吸毒者、传播率以及性安全,统统都会成为媒体追踪的热词。
如果评选在此期间最耸动的新闻,当是一条有关“中国正悄悄启动娱乐场所安全套行动项目”的报道,谓国家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宣布:要在中国4个城市的娱乐场所进行100%地使用安全套的试点工作。
如果评选在此期间最流行的比喻,当是如下的专家说法:“就像开车系安全带,并不是鼓励肇事。同样,推广使用安全套,并不是鼓励卖淫嫖娼。”
如果评选在此期间最难懂的炒作,当是在上海创刊仅一个月的新闻周报《外滩画报》。11月29日那天,该期画报刊发系列报道,宣传即将到来的第15个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相互关爱,共享生命”。但随报赠送的一个安全套,却让读者莫名其妙。
如果评选在此期间最勇敢的人群,当是一群未来的教师、现在的学生——某生产商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一项知识竞赛,并在现场派发5000只安全套,结果所有的派发品都没有剩下,甚至一半以上是女大学生领走的。
由此作出如下的判断也许并不过分:2002年的中国社会,安全套大行其道。
以上所说的四个“之最”,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既有官方解禁了长期“只做不说”的安全套广告,又有两家外资生产商为争中国市场第一而闹上法庭;既有中学里的孩子们与老师一起探讨安全套的妙用,也有国家计划生育部门官员在街头免费派发安全套……这一系列现象正使安全套像当年的餐巾纸一样,迅速在中国城市社会普及开来。
几乎与此同时,台湾有汽车加油站正派发女性成人用品和安全套,而欧洲某国一电视台则把巨大的安全套戴上了建筑物的头顶。这些开放大胆的做法,是否也预示了中国大陆社会变迁的下一步?
考虑到拥有世上最悠久的道德传统,学者之辩似非空穴来风:在当下的中国,自由主义比保守主义更受欢迎,而保守主义对文化价值和道德规范的传承能力正被漠视!
话题回到“舶来品”安全套。这种基本是男用的避孕工具,由加工精细的乳胶制成。过去曾长期被称之为“避孕套” ,可见其产品的功能相当单纯。而今由于阻挡性病和艾滋病传播病毒的需要,而逐渐被称之为安全套。功能是增加了,名称也暧昧了。
既然是舶来品,可见从前的中国人是不用的;即使后来有了,也还是不太爱用。性学专家刘达临先生的代表著作《中国古代性文化》可以证明:古老的中国有悠久的性文化史,人们喜欢自然的性;而包括中草药在内的丰富的避孕方式,也足够中国人选择。
安全套的用或不用,也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悄悄地改变着中国人。看看免费派发安全套的地点,就可以知道,谁被假想成了不用的人群:性交易者、打工一族、大学学生。
眼下,在艾滋病威胁整个地球的场景下,安全套作为一个新象征,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
特别是在娱乐场所推广安全套,证明官方已默认在某些娱乐场所的确存在大量性交易的现象。或许是警力不够、或许是管理不善、或许是贫富差距、或许是时代使然?
今天下午,在我所住小区的街角处,我发现一个投币式的安全套自动贩售机,不知何时已趴在寒风中的墙壁上。一对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在忽高忽低地对话。男的说,我上次不是用了套子了吗?女的则回答:那我怎么知道?要不就是那个套子漏了?
刚巧读到下面的报道:到明年5月1日,中国正式将包括安全套在内的132个产品列入“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 3C),以优质产品保证公共安全和人身健康。
如此看来,安全套真的不是万能的——至少还有半年,谁来保证安全套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