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新闻1 -> IT新闻 

 

“韩流”杀到 信产部会开放手机制造牌照吗
陈志刚
2003-11-22 19:03:17 21世纪经济报道

  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向窗外望去时,沈和燮说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秋冬肃杀,但他是兵临城下的第一兵。9月份一头扎入中国市场以来,他感觉自己对天气和季节的变化已经渐渐失去了敏感。

 
  SK teletech中国办事处刚刚筹建,他是这个机构目前唯一的工作人员。

  沈和燮很清楚,下个月正式运营,但工作显然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日子无异于一场漫长的拉力赛。

  但这位迟到者却不信,吃螃蟹的给他留下来的只有残羹冷炙。

  朔风一过,转眼便深冬了。

  政策暖风吹

  对天气更替不算敏感的韩国人却似乎更加敏感地捕捉到了来自中国监管层隐约的气味变化,有意或者无意。

  21日,某国产手机厂商副总裁向记者透露,明年起,信息产业部很可能将手机制造的大门完全打开。

  也就是说,外资企业手机生产工厂将获准在华直接落地,而不必如以往般依靠国内厂商跳板曲线嵌入。

  “听说,信息产业部已经基本讨论完毕,只是没有见到最终的红头文件而已。”

  赛诺电信咨询公司研究总监焦永刚则相信,相关规定应该会在年底之前出台。事实上,“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不少台湾和韩国手机的厂商已经把工厂搬到内地,比如昆山、烟台、天津等”,相关禁令已经事实瓦解。眼看“蛙跳”战术时代结束,SK teletech在年底随风潜入夜。

  与以往不同,之前只在韩国本土生产手机,而现在,SK teletech希望把工厂搬到中国邻居家里来。

  SK teletech是韩国SK集团旗下SK电信的控股子公司,生产注册商标为SKY的系列手机。

  沈和燮表示,公司希望可以在中国制造、销售自有品牌手机产品,“但由于中国监管政策暂时没有放开,目前看来很难做到”。

  手机生产线的移入却是可见的事情。沈和燮称,具体战略构架将在明年第一季度左右出台。而据接近消息源人士透露,SK teletech将中国工厂运营时间暂定在明年4月份。

  让SK teletech头疼的是进入方式选择问题,绑定合作伙伴抑或单起炉灶?

  早在今年年初,SK teletech就找到了国内某家电信咨询机构,委托后者为他们定制了一份国内手机市场调研报告。报告提交后,SK teletech按图索骥,先后将大连大显、东方通信等企业纳入视线,并随即进行了接触和合作尝试,但都中途折戟。

  SK teletech早在去年就开始与大连大显方面接触,但当时的来往仅限于“某些机型的设计方案和部分零部件的提供”,“一单算一单”,并没有形成长期合作意向,至今犹然。不巧的是,今年6月份,大连大显跟韩国泛泰株式会社Pantech合资成立“大连大显泛泰通信有限公司”,在GSM、CDMA手机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业务上全线合作。大显方面左拥右抱的可能性不大。

  与东方通信的合作更玄。东信的经营业绩连续下滑已经让SK teletech望而却步,与SK teletech母公司SK电信在合资公司上海飞讯上的纠纷更是打击了各自的信任。

  给SK teletech提供调研报告的咨询机构称,不排除公司在华设立独立生产机构的可能性,尽管这样看起来成本比较高。

  SK和三星的中国年代

  为什么是韩国人最着急和敏感?

  不要和欧美厂商比,即使是台商的鸿海、明基也早将生产线挪移内地。“韩流”未来风满楼,亚洲风格设计风靡中国,但生产实体和运营实体迟迟未进内地。

  所以能听到在华外资部落中最响亮的口号出自韩商。SK集团高调口号“再造SK”在中国,确立为其投资口号,视中国单边市场增长潜力为企业改革最大外因。

  目前为止,SK集团在华业务方向主要集中移 动通信、IT教育、能源化工、生命科学等四个行业。

  2002年年底为止,SK集团在中国共投资了2亿美元,但除了贸易业务外,各项事业均处于“投资阶段”,都没有开始盈利。

  SK的投资紧张而谨慎,但其投资和收益计划却庞大:2006年,SK集团在华企业价值将达到37亿元,2011年成长为价值140亿元的本土化企业。

  韩国邻居相信收益预期是诱人的,尤其之前将生产力量搬入中国的三星电子业务发展态势就是佐证。

  2002年2月,三星电子(49%)与中国科健集团(21%)、深圳智雄电子(20%)、上海联和公司(10%)共同投资6000万美元,在深圳组建三星科健移 动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CDMA手机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等。立竿见影的业绩变化是,三星电子当年在华手机业务营收就比2001年增长了35亿元,本土工厂的成本节减和近距离作战的灵活性功不可没。

  三星电子在华手机业务一直处于向上生长状态。2000年,64亿元;2001年,93亿元;2002年,128亿元。2003年,目标销售额为170个亿元。

  另据悉,三星已经在今年取得了在中国生产GSM手机的许可,三星在天津的手机工厂将专注于生产中低档手机,而高档手机仍从韩国进口。今年年底前,三星天津厂与深圳厂的手机年产能将由400万台扩增到1200万台。

  赛诺咨询研究总监焦永刚认为,手机制造“韩流”的南迁,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韩国市场“僧多粥少”,三星、LG、Pantech以及SK teletech等手机大鳄的庞大产能挤爆已经饱和的韩国手机消费市场,甚至SK teletech在韩的手机产量就被相关规定限制在120万台/每年的范围,而感到委屈的并不仅仅是它一家。

  11月初,韩国媒体eTimes internet相关报道称,韩国手机厂商明年直接在华手机产量将达2000万支以上,占南韩明年手机总产量的15%~20%。其中,LG电子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与浪潮合作的青岛GSM手机厂建构,并在明年本地出货400万台以上;Pantech大连厂今年的计划是30万台,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为300万台、500万台;Telson Electronics也计划在明年4月完成山东烟台手机厂的建构,届时将形成年产400万台左右产能。

  加上三星,“韩流”在华本地化产能在明年将达到2300万台,相当于2003年中国内地手机市场预计总销量的四分之一。

  “韩流”从狙击手开始变成攻击手。

  更开放的中国市场

  但这和牌照问题是两码事。消息人士称,在放开生产许可的同时,信息产业部仍将死守“5号文件”,不会轻易发放新的手机牌照。

  可能放开的还有手机产品的出口配额规定。知情人士透露,信产部将有望在明年取消对国内手机合资企业的产品出口配额限制。

  1998年12月31日,信息产业部和原国家计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快移 动通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即“5号文件”)。该文件规定,从1999年起,信息产业部停止外资手机生产牌照的发放,除了严格控制外国移 动通信产品的进口外,还规定在华外资企业的手机至少要出口60%。只有这样,合资企业才可以获得进口相关产品和元器件的配额。但明年该文件将要到期。也就是说,在没有规定出口比例的条件下,合资企业仍然可以从国外进口相应的手机产品和配件。

  果真如此,国产手机将经受另外一次严峻的考验。台湾以及国外厂商长驱直入,国产手机3年收复的50%份额失地,行将缩水;另一方面,对外自由采购的口子也有望拉开。国产手机厂商所具备的成本控制、本土灵活性等优势遭遇挑战。

  某接近信息产业部的国产手机厂商高层称,明年国内手机市场将更加“开放”,日子会更加难过。

  “贴牌现象”是中国手机厂商难以冲高的原因之一,掣肘其长期发展。信息产业部对此相当反感。今年7月,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严辞训令,声称将严厉查处以任何形式向无牌企业出租手机牌照的厂商。9月,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王秉科副司长又在公开场合向国内各大手机厂商发出口头警告,称信产部将逐步限制手机进口的比例,以绝贴牌歪风。

  统计资料表明,2002年,我国共生产手机1.2亿部,出口5500万部,其中国产品牌仅占50万部;但进口手机却达1700万部,今年上半年已增加到2500万部。

  知情人士透露,信息产业部此间曾准备采取配额措施限制手机贴牌。就是说,以前一年的自主手机生产量为基础,按照一定比例,确定第二年该公司允许进口的产品数量。

  这种做法的不利之处在于,倘若厂商自主手机生产量为零,那么该品牌第二年将面临被政策封杀的风险,而诸如此类的厂商在国内品牌中并不止一个两个,信息产业部自难捉刀。如是无果。

  于是,不闭则启?信产部反倒放宽对进口的限制?

  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某处处长称,相关政策尚在讨论过程中,会有一定变动,但公布的时机还不成熟。

  21日晚间,记者就此向王秉科求证时,他表示,因为至年底都在中央党校学习,对部里的相关政策变动细节全不知悉。他是此前封杀贴牌最高调的人物。


 

 编辑:侯海花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发  现
  青 未 了
  健    康
  财  富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