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信贷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两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适度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提高房地产、钢铁等企业贷款的资本金条件,以有效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
关键时刻的适度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业首先成为国民经济的最新“亮点”: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9390亿斤,比上年增产776亿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最多的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36元,比上年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速最高的一年。与此同时,投资增幅逐步回落,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由当年一季度的43%下降到25%左右,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分行业盲目扩张的势头得到遏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薄弱环节,也在调控过程中得到明显加强。
如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04年成为我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一年。这次宏观调控,是一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具有预见性的主动调控,是把握全局、有抑有扬的调控,是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的调控,是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调控,确保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
今年是我国全面完成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一年,也是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态势的关键一年。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实践,呈现出几个显著特点:更加注重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更加注重深化各项改革。统计数字表明,上半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不仅有利于全面完成“十五”计划,也为“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003年10月14日,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逐步贯彻落实,对于“十五”期间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宏观调控从表象上看,解决的是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但从根本上讲,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发展方法论问题。宏观调控,在及时遏止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的短期行为的同时,也提出了发展热情必须与科学态度相结合的警示————要发展,但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全社会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必须尽快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人们欣喜地看到,一个个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项目被淘汰,抑制“三高”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及时出台,一项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及时颁布,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健康发展,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
如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正逐步深入人心。我们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切实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许红洲 薛志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