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建议》: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十六届五中全会 > 要闻聚焦

解读《建议》: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2006-08-31 10:59:50
   
 
 

  解读四: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目标体系
  关键词:以人为本 积极稳妥 提高效益 降低消耗

  目标体系的基本特点
  《建议》根据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条件,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与以往相比较,具有鲜明特点。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建议》提出的主要目标中,涉及人民生活、群众利益、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最多,包括: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这些内容,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这些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相衔接。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等目标。《建议》提出的“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总体要求是:“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其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资源环境、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并具有“十一五”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定性要求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建议》提出的主要发展目标多是定性描述,如“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等,同时也包含两个重要的定量指标,一个是“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一个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使人得到清晰的数量概念。这就较好地勾画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
  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结合。《建议》在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目标时,加上了一个重要前提,即“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避免单纯追求速度的倾向。同时,目标中关于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实际上也具有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含义。
  体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建议》在目标中突出了资源、环境方面的要求,明确提出“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考虑到中央的《建议》与规划纲要的不同,《建议》一般只提出一些大的、关键性的目标要求,那么《建议》如此明确地阐述“十一五”时期能源、环境方面的目标要求,而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说明对于资源、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这些目标的提出,既考虑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良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也考虑了现实条件。实现了这些目标,就可以说“十一五”时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良好型社会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如何在目标中反映自主创新的要求,《建议》提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里虽然没有在字面上出现“自主创新”,但实质上也反映了自主创新的要求,因为这里所说的企业,必然也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当然,形成这样的优势企业,主要是靠市场机制,靠企业自身的努力。
  两个引人注目的量化指标
  《建议》提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和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两个目标,尤为引人注目。
  《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按照国内生产总值10年翻一番测算,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是7.2%。“十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前四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7%,预计整个“十五”时期平均增长约8.8%。照此测算,实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只需要“十一五”时期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5.6%即可。显然,以此作为未来五年的增长目标偏低,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也缺乏鼓舞作用。从实际出发,《建议》提出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新要求,主要测算依据是:据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约13.7亿,考虑到人口增长这一因素,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则“十一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约7.4%。这是有可能的。
  这一目标是积极而稳妥的。一方面充分考虑21世纪头5年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预期的客观现实的情况下,这一目标比尚待完成的原有目标更高一些,也更加鼓舞人心。另一方面,考虑到“十一五”时期我国具有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市场空间、物质基础、体制保障和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但同时,如果与“十五”时期实际增长约8.8%的速度比,这一增长目标要低一些,与过去20多年平均增长约9.4%的速度相比更低,是留有余地的。
  这一目标不仅有量的要求,也有质的要求。为避免单纯追求速度的倾向,《建议》特别强调,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来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有了这个重要前提,就使经济增长的数量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速度目标导向,促进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在仅有的两个数量指标中,就包括能源消耗指标,充分说明这一目标在“十一五”发展中的重要性。明确提出降低能源消耗的目标,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出能源消耗五年降低20%左右的目标,确实会带来很大的压力。但是恰恰因为我国能源消耗偏高,降低能源消耗的潜力才大。如果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那么在现有基础上不用再增加能源消耗,也可以实现经济总量翻番。
  降低能源消耗要依靠科技进步、优化结构和加强节能。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节能降耗。要大力推广应用节约技术,重点加强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加快高耗能设备技术改造。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高效利用。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抑制高耗能行业的不合理扩张。要强化科学管理,严格节能制度,形成有利于节约的能源价格,建立健全能源节约激励和惩戒机制,减少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损失和浪费。大力开展节能宣传,使能源资源节约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自觉行动。

  解读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多予少取 反哺农业 改善生活 新型农民

  “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真正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只有近8亿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建设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的全局,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村明显改变落后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建议》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的高度,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路,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一环
  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农业水利设施薄弱,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不强;许多农活还靠人力畜力,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效率低;农业科技储备不足,推广机制不活,科技贡献率不高;农民经营理念陈旧,凭经验搞种养经营,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竞争力提高,制约了现代化农业建设的进程。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只有农田基本建设搞好了,土地产出率才能提高,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只有农业装备水平上去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农民才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多形式、多层次的转移。只有农村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产品和生产要素才能流动起来,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才能及时卖出好价钱,生活需要的各种消费品才能保证供应,农村市场才能繁荣。只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了,环境美化了,农民的整体素质才能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才能不断完善。
  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针对城乡差距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乡镇。这就是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如果农村经济没有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大的提高,农村的面貌没有大的改变,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因此,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让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要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规划布局、政策制定、项目建设等各个方面,落实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形成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努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总的要求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适应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供给。要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总量平衡、品种多样、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开发利用好南方草山草坡和丰富的秸秆资源,缓解牧区草场超载压力,推广集约饲养模式,强化动物疫病防治,加快发展农区和牧区畜牧业。保护和利用好渔业资源,推广健康养殖方式,积极发展远洋捕捞,大力发展水产业。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产出率。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改善农业技术装备条件,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优质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要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节约型农业。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要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确权、确地到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适应取消农业税的新形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稳固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整体改革,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发展农村政策性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农业贷款难、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建设农产品集贸市场,重点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稳固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鼓励采用现代流通方式,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要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建立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探索采取多种办法,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生活和社会保障等问题。要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着力培育农民自己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此外,还要进一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户的多种服务功能,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保障广大农民的民主权利。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明显改变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要把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切实落实好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要结合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作,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金农工程”,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要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道路建设,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在巩固人畜饮水成果基础上进一步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及其他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燃料和能源。要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改水、改厕、改厨、改圈等,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扶贫开发方式。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基本素质,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开辟基本增收门路。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要尽可能实行易地扶贫;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建立救助制度。
  着眼突出问题实现重点突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以下几个方面,是重要切入点。
  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有关资料表明,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而初中的仍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可见,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因为,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而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正因为如此,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建设新农村,当然也不能没有新型农民。
  培育新型农民,要切实组织实施好各项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一是绿色证书工程。按照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加大绿色证书培训力度,培养更多的农民技术骨干。二是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重点对农村优秀青年进行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三是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选拔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学员,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培植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业大户和农民企业家。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潜力,增进农民转产转业的信心和技能,提升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由于耕地和水资源短缺,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是增强“六个能力”,即增强耕地资源产出能力,增强农田水利保障能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农产品加工业转化能力,增强农业抗御灾害能力,增强农业发展综合配套服务能力。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走的是“高投入、高产出、高代价”的路子,虽然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实现了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向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但也导致了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今后,我国农业发展将继续面临日趋明显的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克服这一制约,必须加快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实现产品优质化、布局区域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要加快调整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优质化水平;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水平;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加快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农业支持保护是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支持与保护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第一,农业支持保护是市场经济下的一种政府行为,它是指政府作为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全局,运用政策手段对农业发展进行调控的一种方式;第二,农业支持保护是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它由不同层面、不同环节各种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所组成。农业支持保护的核心是投入支持,即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通过投入支持,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增加农业国内支持总量;要调整农业支持保护结构,重点加大对农业科技、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改进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要加强对农产品出口的质量管理和出口企业的保护,努力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

  解读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模仿与创新 核心技术买不来
  新型工业化 产业技术升级

  依靠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产业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在产业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往往有不同的实现方式,自主创新是产业技术能力发展到相当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当一个国家具备一定的产业技术基础和发展条件,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自主创新就成为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主要手段。《建议》提出,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业规模和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部分产业在总量上已居世界前列。从产业技术发展来看,一方面我国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引进技术仍是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任务紧迫而艰巨;另一方面,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我国在部分产业领域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技术发展能力,特别是冶金、船舶等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在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从产业发展阶段看,从模仿到创新是后发国家实施追赶的一条捷径,在模仿的基础上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够提升产业技术能力和水平。我国经济规模和制造业规模已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并且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积蓄了一定的发展实力,同时也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滞后于产业发展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引进技术的水平和步伐难以适应产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单纯靠引进技术已无法支撑我国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必须转入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阶段,通过自主创新实现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目的。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利益格局,利益格局调整必然反映在国际产业分工的调整上。目前,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主要建立在引进技术和资源、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上。争取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有利地位,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发展要求,必然引起国际产业分工既得利益者的警觉,从而严重影响我国的技术引进,特别是高端技术的输入。这迫使我国必须加强培育自己的产业技术能力,围绕产业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系统整合国内外技术创新资源,加快提升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看,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无法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解决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难题。一方面我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支撑工业化发展的路子,随着我国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资源、能源制约已成为产业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要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必须面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发展中未曾解决的一系列难题,这就决定了我国今后的产业发展必须走依靠自主创新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的产业技术进步的新途径;另一方面,我国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为实现产业自主创新提供了重要条件,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国的科技资源布局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社会科技力量逐步向企业和产业集中,企业的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和专利申请均占全社会的60%以上,初步具备了依靠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条件,只要把握好机遇,选择好方向和重点,有可能在部分产业技术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使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真正建立在自主创新基础之上,促进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保障国家安全看,世界经济利益格局和相应的政治格局调整,使我国引进先进技术遇到多种困难和限制。一方面不仅涉及国防工业的关键技术难以引进,而且涉及主导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尖端技术也难以引进。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都将受到技术来源上的限制,迫使我们必须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推进产业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国际经验表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的高速发展正日益引起世界各国以及各种政治势力的广泛关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建立我国独立的技术发展体系,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够从根本上摆脱产业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突破竞争对手的技术封锁,保障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从国际竞争趋势看,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不高,知识产权积累有限,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一方面某些跨国公司利用其技术垄断地位索取高额技术转让费,进一步加强对我国相关企业的技术控制,迫使国内企业接受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业分工。另一方面我国产业技术能力总体上偏弱,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小于GDP占世界总量的比例,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活动还比较少,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多地受到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反倾销等措施的限制,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够积累起一批适合我国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产权,从而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从结构调整看,自主创新是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手段和中心环节。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中普遍存在产业集中度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弱的突出矛盾,由于缺乏有足够实力的大企业,使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缺失,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首先必须通过技术能力的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带动和促进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不能被动地接受和等待外来技术,必须加快培养内在的技术创新能力,自主把握结构调整的方向与进程,重视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基础上实现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我发展能力。重视利用高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强先进技术的系统集成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利用好我国的后发优势和新的发展机遇,依靠自主创新,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
  不同产业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其共同之处在于,以自主创新实现优化升级。
  充分发挥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制造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要在如下几个方面下足功夫。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我国在没有完成工业化的情况下,又面临信息化浪潮的挑战,我们必须在完成工业化的同时,发展适应信息化要求的工业化,将两大任务结合起来,利用信息化提升工业化的水平。信息化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但当代的工业化是以信息化为主导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质是用信息、知识带动与盘活物质资本,用新的资源重组旧的资源。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使企业真正成为制造业信息化的主要投资者、主要实施者和主要受益者。要制定政策、建立标准、整合资源、培育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对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试点示范等,为实现制造业的信息化提供良好的环境。要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并重新塑造原有技术和产品的功能,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通过服务业实现的,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通信服务水平。
  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十一五”期间制造业仍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但不能走传统的发展道路,否则制造业的规模扩大,意味着资源、能源、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就越大。必须走出一条节约、高效的发展道路。关键是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通过不断引进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以及产品性能和质量,延长传统产业和产品的生命力。
  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要支持拥有知名品牌、先进技术和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对处于成长期、市场潜力大但国际竞争力尚不强的,要针对薄弱环节,支持研究开发,并通过健全技术标准等进行适度保护。要通过市场准入、环保标准、土地使用、技术标准等加强对外资进入的引导,保护国内知名品牌。要加强营销和市场开发,采取政策采购等措施扩大知名品牌的市场份额。
  振兴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带动性强,波及面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他产业的发展,其技术水平决定着各产业竞争力的强弱,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整体科技水平,也是为国家安全提供重要保障的产业。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是衡量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决定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建议》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放在重要位置,要求依托重点建设工程,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强化政策支持,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振兴装备制造业要采取以下措施:要依托重点建设工程。就是在建设重点项目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批装备自主化的依托工程,组织项目业主和制造部门联合实施、共同推进。二要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要认真总结以往引进设备方面的经验教训,设备引进要与国内研发单位相结合,设备引进后要安排好消化吸收工作,使引进的技术设备成为自主创新的新起点。鼓励企业着眼于前沿研究,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加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的比重。三要强化政策支持。调整重大技术装备的进出口政策。制定重大装备出口长期优惠贷款的相应措施,实行加速折旧政策,对重大技术装备中技术含量高、技术更新快的装备,实行快速折旧政策。
  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作用
  高技术产业是先导性、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议》指出,高技术产业要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根据《建议》的要求,“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要坚持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并举、坚持引进和自主发展并举、坚持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并举,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对经济社会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超前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和国际分工地位,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由高技术产业大国向强国目标迈进。“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推动由信息产业大国向强国转变;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高技术服务业,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我国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施生物经济强国战略,加速现代生物产业发展,为抢占未来生物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制高点奠定坚实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化,面向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实施新兴产业行动计划,加快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积极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实施大企业和中小高技术企业创业工程,构筑以大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战略合理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加快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广泛应用,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做大做强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要按照《建议》的要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核心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国际级的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大力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下一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发展思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优化产业环境,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进一步扩张产业规模,逐步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的附加价值;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努力增强创新能力,突破自主关键技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基础性核心产业,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培育跨国型骨干企业和民族知名品牌,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推进产用互动,促进产业融合,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实施核心基础产业振兴、技术创新、资源整合、产业聚集和应用促发展等五大发展战略,做大做强信息产业。
  筑牢生物产业这个未来战略支柱
  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生物产业,是未来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议》指出,生物产业要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面向重大需求,优先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六大领域。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必须结合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比较优势,有效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一是围绕解决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有效缓解广大低收入阶层就医吃药难的问题。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大力发展新疫苗、生物工程药物、小分子药物、现代中药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等。二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加速水稻、小麦、棉花等重要优质农作物和高产、优质畜禽、水产良种繁育的产业化,发展生物农药等农用生物制剂产业等。三是发展生物制造业,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原料生产乙烯、乳酸等大宗原料化工品,缓解我国材料工业对石油等一次性矿物资源的过分依赖;大力推进高品质的重要酶制剂的工业生产和应用,全面提升食品工业、饲料工业、轻化工业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四是发展生物能源,推动高产、高含油且环境适应性强的能源植物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提高生物基燃料酒精规模生产的转化效率,加快生物柴油等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有效缓解化石能源日趋紧缺的矛盾。五是在生物环保领域,要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处理城市污水、垃圾,加快生物技术对盐碱地等低质土地改良步伐,研究推广荒漠及石漠绿化植物新品种。六是在生物技术服务业领域,加快发展生物信息、远程医疗等服务业,大力发展合同研究(CRO),拓展生物技术产业链。
  没有强大的服务业就没有现代化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我国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的比重较大,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要积极发展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要发展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根本性措施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一是要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改变服务业部分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低的状况,进一步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领域,规范准入条件,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要优化服务业所有制结构,加快服务业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积极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完善服务业价格形成机制,规范服务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二是要推进服务业的产业化。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加快推进适宜产业化经营领域的产业化进程。要尽快完成服务业中适宜产业化领域的“政府办”向“企业办”转变。各级政府要做好有关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以外的领域要逐步实行产业化经营。营利性事业单位要改制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逐步减少直至取消政府投资和事业经费。挂靠政府部门的营利性机构要与原部门脱钩。非营利性机构也要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市场提供服务。三是要推进服务业的社会化。学校、医院和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有条件的机关后勤服务设施都要面向社会开放。除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另有规定外,学校、医院和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党政机关营利性的后勤服务机构都应改制为独立法人企业。鼓励民间投资兴办面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

  编辑: 李辉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