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2006全国两会 > 热点关注

两会国际挑战:中美关系仍是中国外交最大难题

2006-08-31 10:49:40 SRC-78
   
“两会”须直面八大国际挑战
 
  提要:3月份中国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即将召开的一年一度的“两会”。今年中国“两会”之于世界的特殊意义在于,它将为一个正在崛起并正在改变世界政经格局的新兴大国,规划出今后5年的发展蓝图。今后5年的国际环境是否有利于中国,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环球》刊文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重点仍然是谋求稳定与和平的国际环境。但国际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必须更加密切地关注国际环境的变化。
  首先,我们尚未解决好如何让世界体系和平地接受、容纳中国崛起的问题。
  国际社会深感中国的“大国化”和“中国挑战”。中国已经成为介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新兴大国。中国必须更深入地融入国际体系,参加大国议事日程,使用发言权,影响世界规则的制定。“发展中世界”将决定中国的未来。仅仅从资源、市场和政治支持的角度,中国将越来越依赖发展中国家。中国如何在分化的世界中“夹缝生存”是个大课题。
  其次,中国需要继续增加“中国机会论”和降低“中国威胁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将继续欢迎中国的发展带来的机会,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机会论”。与此同时,“中国威胁论”仍将盛行。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威胁论”的主要思想根源根深蒂固,并已成为一些国家对华政策形成中的一个因素。
  第三,中国经济将面对更大的全球竞争。中国的竞争对手不仅来西方国家,而且来自作为新兴力量的发展中国家。布什在2006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到美国要与中国展开竞争:“在多变的世界经济中,我们看到了的竞争对手,中国和印度。”西方舆论已经越来越多地把中国和印度相提并论。实际上,印度等新兴大国正在快速地赶上中国。
  第四,与中国“利害相关”的国家,甚至整个国际社会和地区体系,将可能更加协调地应对中国的崛起。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亚洲的新的权力平衡局面的形成。美国将更多地借助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力量牵制中国影响的扩大,而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将更乐见亚洲大国力量相互制衡。它们在利用中国发展提供的机会的同时,却不会谋求深化与中国的战略关系,以免未来不得不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取舍。
  第五,如何处理中美关系将仍然是中国外交的最大难题。美国将更加全面地应付中国的崛起,中国将面对更大的美国压力。
  东亚已经成为美国的战略重点。美国正在进行的“外交转型”的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在经济方面,美国不满中国的货币改革和贸易政策,要求中国全面落实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改革汇率机制、降低对美贸易赤字、对美承担更大的经济责任。而在安全方面,美国将通过各种手段使中国根本不可能成为挑战美国霸权地位的国家。
  第六,当一个大国全面进入世界后,这个世界的冷暖和危机将更直接影响这个大国。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资源,尤其是能源的需求不可避免地扩大。能源安全将始终是中国崛起中的普遍关切。而世界经济,尤其是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向和全球金融体系的波动,将对中国经济产生牵一发动全身的后果。
  第七,中国如何在全球化下发展本土经济。目前的中国经济,外资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中国还没有本土资本和技术为基础的世界级公司,所谓“中国制造”正确地理解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中国从全球化中获得的收益主要是工资和税收等,中国的“全球化故事”还尚未成功。中国经济仍需努力。
  最后,由于中国现代化已经带来巨大的生态影响,国际上要求中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承担更多环境责任的压力将持续增加。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5年,中国的发展和变革将面对许多重大全球挑战。我们只有应对好这些挑战,才能为中国进一步崛起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庞中英)

  编辑: 曹亮
 
 相关新闻
· 住鲁政协委员提交提案96件 提案质量大幅提高
·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六个立足"确立六政...
· 两会新华时评:促进社会和谐 政协大有可为
· 14日上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 温家宝答记...
· 储亚平委员:纠风工作 亟待条例出台
· 两会百姓话题:收入分配,关键要有个规矩
· 两会热点:中国为安全生产再发动员令
· 两会名词:失信惩戒制度
· 两会名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 寿嘉华委员代表段应碧、王武龙委员发言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