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上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图为大会现场。新华网姚勇摄
新蓝图·新起点·新航程 2006年两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意义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孙承斌 刘刚 李亚杰)人们未来在书写中国的现代化史时,无疑会给2006年的这个早春三月,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中国实现了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一次飞跃。2006年的两会,在民主、团结、求实、和谐的审议、审查、讨论中,规划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对“十一五”时期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等各项工作做出了全方位部署。
这是一张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路径图,是一份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是中国的发展进入新航程的重要标志。
关键时期的关键会议,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坐标上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更是一个重要的关口——
当5000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再度聚首京城,顺利完成“十五”发展目标的中国,已经站上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8万亿元,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8.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9.2%,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来自山东济南的全国人大代表于保法,列举过去5年的诸多亮点,由衷地说:“我们的发展确实已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回望过去,不平凡的道路上留下一个个坚实的足印——
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开放,在风高浪急的国际竞争中扬帆前行……“十五”时期的5年,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5年。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说,“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并在实践中不断展现出强大活力,是‘十五’时期的重要收获。新的历史起点,更重要的是指我们对发展的认识已经达到新的高度。”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长期关注中国的英国斯特灵大学国际关系学者瓦西利斯·福斯卡斯认为,科学发展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中国的社会发展、政治变革等多个领域,正在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这一战略判断,在代表委员中产生强烈共鸣。
“这是我们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阶段后,迎来的第一个5年发展时期。能不能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举国关注、举世瞩目。”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夏林说。
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结构不合理,解决“三农”问题任务相当艰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列举的一个个困难和问题,展现出加速发展的中国面对未来的冷静和清醒。
这是第一次按照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中长期发展的规划。
“从整个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坐标来看,今年的两会确实是关键时期的一次关键会议。”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经济学院教授郭松海说。“会议确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将使我们的发展真正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对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决定性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