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上海4月18日讯 (记者 曹亮 通讯员 王璐)2006年春天,东方风来,总书记关于深化改革的讲话,让人们更加关注上海,众多视线再一次聚焦到改革主攻手——浦东身上。
此时的浦东,在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名义下已经开始了更深层次更为艰难的探索。此时的浦东人或许少了些1990年4月18日时的激动,那年一位老人“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的话语石破惊天,之后浦东沧桑巨变。而浦东人如今感到更多的则是责任和压力。
经过近30年,进入“深水区”的中国改革巨轮所遇到的阻力正渐趋加大,摸着石头过河的成本也逐渐提高。请回顾一下,改革是怎样发生的?当问题集聚,旧体制不能再维持下去的时候,就会出现新的改革。现在,各种问题的集中出现,改革又到了一个重要关口。需要排头兵,需要主攻手。
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关口?国家发改委的一位专家认为改革难度加大的原因有三:其一,由于基数及改革本身难度加大,改革利益增进的程度正逐渐降低;同时,随着福利增长造成人们在利益享用上日益增长的“麻木”心态;加之人们对改革利益分享预期不断提高但又难以完满实现,社会各方面表现出来的改革积极性不如改革初期那样强烈。
于是,历史又一次把使命和责任放在浦东人身上。北京高层对于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提出了“三个着力”的要求: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着力改变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温总理的话语同样也激励着浦东人冲锋陷阵。
更令人欣慰的是,尽管改革的难度加大,但是置身其中的浦东人同样有着16年前的信心,而如今则是满心希望在综改试点的旗帜下,让春天的故事给人们更多的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