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首页内容>龙潭雅集
龙潭春早 翰墨情深
作者:‖文章来源:‖时间:2010-03-10 13:19:21

      初春的济南五龙潭公园,鹅黄嫩绿,波光潋滟。2月21日上午,位于公园东南角一栋古香古色小楼内的山东新闻书画院俱乐部,墨香浓郁,笑语连连。由大众报业集团山东新闻书画院推出的系列书画笔会——龙潭雅集,在这里正式亮相。
      参加首次“雅集”的史振峰先生、杨象宪先生、郭志光先生、沈光伟先生均为中国花鸟画画坛的翘楚,学养深厚,成果丰硕。老友相逢,分外亲切。寒暄过后,四位先生便切入正题,探讨合作作品的主题和结构,郭志光先生快人快语:“大家率性而为,怎么舒服就怎么来吧!”大家纷纷响应。
      史振峰先生在一张八尺对开的宣纸上率先开笔。史老笔墨严谨老辣,苍润相生。不一会儿,一丛幽香的兰草,一枝瘦劲的竹子便映入人们的眼帘。在画案的另一端,杨象宪先生寥寥数笔,一团墨韵氤氲、简约深蕴的芙蓉便跃然纸上,透着一股清迥空明之象。郭志光先生、沈光伟先生为两位老先生击节叫好,众先生遂将花鸟画之意境、演变、写意精神等探讨一番。随后,郭先生在芙蓉左边加一奇石,用笔酣畅,棱条分明,有严峻之态。接着,郭先生又屏气凝息,在奇石上方点下一团浓墨,力透纸背,恣肆放纵,观者不知所画为何物,但经先生几笔勾勒,一只神韵高逸清远的小鸟便立现笔端。虽只一石一鸟,确也生发出高古深沉的意境。与此同时,沈光伟先生不时用笔在纸上虚画,对整个画“势”用心观察揣度。在略作沉吟后,以写意渴笔画出一干梅花,用笔苍劲,挥洒自如,体现出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风骨品性。在沈先生画梅花之时,郭志光先生又在画面上方添一小鸟,呼应原来所画,使画面更加完整、生动。史老在梅花下加一枝青竹,飒然而立,颇有君子之风。整幅作品以水墨为之,不施粉黛,更显文人画之气息。
      众先生兴致未尽,又在另一八尺对开的宣纸上合作完成了一幅《墨韵春秋》,作品笔墨精炼,意境幽雅,既体现了四位先生的各自风格,又整体和谐,实为精品佳作。
      至此,时已过午,杨象宪先生在第一幅画作右侧题写《澹澹秋风》,沈光伟先生在左侧题写长跋道:“中国画之精神当丛静中悟得,心平如镜,虚怀若谷,体会的就是一个静字,或可曰一炷香。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无中生有,异想天开,或可曰三尺剑。意境才情和文思诗兴,品格与人文情怀,或可曰五车书。得其道得绘事之髓。”这或可作为对本次“雅集”所创作的两件珠联璧合佳作的一个恰如其分的诠释吧。
        (张海平 刘志军)

澹澹秋风                                  史振峰、杨象宪、郭志光、沈光伟合作

 

墨韵春秋                                  史振峰、杨象宪、郭志光、沈光伟合作

      此次龙潭雅集,四位先生在挥毫泼墨之余,品茗谈艺,旁征博引,天马行空……其间许多珠玑妙语,现整理摘录如下:
      郭志光:中国的花鸟画相对与山水和人物画变革是最难的,这些年来大家一直在不断思考这个问题。既要学习古人和老师的技法、画理,为创造自己独到的语言和风格奠定基础,又不能拘泥于他们(的绘画之道)。只有悟其理而不僵,悟其道而不迷,才能叫“独具匠心”。
      杨象宪:其实一位画家要模仿任何一路画风还真不难,但要继承之后再自立就太难了。“打进去还要打出来”,艺术最可贵的还是创造性。“师古人”是要“师”的,但过分约束自己,刻意追随前人的绘画风格,自然就不好了。
      史振峰:不论学习传统还是改革创新,创作都要有过硬的基本功,这就要多画、多想。光有基本功还不行,还需要有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只有真情流露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要把自身的品格融入到画面当中去,要书写一种意境。
      沈光伟:人的品格高,画的品格才能高。花鸟画实际上是表现人的情感的,是借花鸟来表现人,这是我们中国画经过千百年历史的积淀所形成的美学特征。托物言志,表现的是人的意志、人的情感。
      郭志光:高尚的人格与作品精神有直接联系,古语说:“人品高矣,气韵不得不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沈光伟:画家的综合修养很重要,画如其人嘛,画作就是一个画家的心电图,这全在于个人的把握。今天的花鸟画只单纯表现情感显然不够,还应表达健康向上的美感,强调一种诗性的美,注重一种强烈的抒情色彩,追求画面韵律所产生的节奏的美感。
      史振峰:花鸟画多为表现自然的美好意境,是一种书写性情,是一种情感的抒发,是作者自身品质和修养的体现与流露,是体现画家艺术观和人生观的媒体。
      杨象宪:要想把格调表达得淋漓尽致,还要依赖掌握丰富的绘画语言,要驾轻就熟,情随笔转。要长期坚持写生,深入物象本体,既不失自然本真、质朴之性,又把自己情感品格融会贯通。
      郭志光:山水画画的是“胸中丘壑”,花鸟画也一样,是用笔墨的节奏、韵律、力度意造大自然,并在虚实互补、刚柔兼济中达到平衡,是在画自己的画,从取材到构思,从构图到笔墨,竭力追求一种个人所独到的艺术境界。还是那句老话,“重气机,讲格调”的那种大气和雄浑永远不能丢。 (樊磊 邱凤云整理)

   (左起依次为沈光伟、杨象宪、史振峰、郭志光)



相关文章
龙潭柳渐绿 笔墨情愈真
版权申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Google
    
网页 站内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大众报业集团山东新闻书画院主办
Email: xwshw@126.com
Copyright Reserved 2002-2010新闻书画网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鲁ICP备060268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