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讲,最初见媒体上宣布国内某电影节属所谓“国际A级”时,我一度对这种说法深信不疑。
我的执迷确信是有道理的——注意,人家不说特级、超级、高级,而说A级,由字母或数码参与构造的词组听上去就有一种秩序感,由不得你不信不尊重。比如成龙的《A计划》,绝对大片的感觉,如果改称《超级计划》,则容易让人想到一个没什么前途的骗子和一个草台班子。
“国际A级”式的命名尤其适用于自以为是的娱乐界,动不动就“天王”、“天后”、“大师”、“巨星”地自举义旗,封建割据着,很落后的一种局面,就像“小老婆”这种称呼一样落后,现在统称“二奶”了,就透着规范和有时代感。
我的确信还基于流毒甚广的字母迷信。比如,“总经理”太爱让人想起在饭馆签单的,而“CEO”似乎都是在镜头前签字的。如果我告诉你我是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你最多一笑,心想:又一个骗子。如果我告诉You ,I是MBA,你即使仍认定我是骗子,也不得不慎重考虑到我可能有会说两句英文的同伙。你看,多明显的差别。
要不是在这次电影节结束时,有好事者拉住一位混迹于世界各大电影节的资深女士追问这“国际A级”的来历,要不是那位女士还算诚实,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国际A级,那不过是和“天王巨星”一样的媒体杜撰,我甚至认为所谓“国际A级”的命名会如同“ISO9002”之类的标签一样贴满大街小巷,直到字迹模糊,人眼惺忪。
鲁迅之后,某些当代作家的诺贝尔情怀,一如费穆之后,个别影人的电影节胸襟,眼见都香风鬓影地跨世纪了。于是想在各式电影节上捞一把的影人成了娱乐资讯的庄家,某些风云叱咤的娱记自然要争当他们最好的操盘手,接下来就是炒了,诸如“某女星有望戛纳封后”、“某新锐力作在电影节赢得经久掌声”等等都是不错的体裁,加上网络上不负责任的捕风捉影,一支娱乐绩优股就这样诞生了,如果运气好,再闹出些绯闻,涨停板也是可能的。
没办法,散户的失败就在于总是最后知道真相。
现在我们知道了,一部宣称荣获艺术大奖的电影实际上仅仅是得了技术奖,某新锐导演的力作在戛纳赢得的掌声实际上是大多参展作品都会赢得的那种有关礼貌的掌声,而所谓国际A级,则完全是自己人的一次大胆臆想,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为对文化帝国主义的一种戏仿。
我要说的是,在所有这些关于电影节的假招子中,我认为“国际A级”这则流言具有最出色的扮相。只有它听上去跟真的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