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该何去何从?
记者 李光一
来源:《解放日报》
2002-10-10
|
上海美影厂年内有两部动画片开机,一部是传统样式的《小将狄青》,另一部是走时尚路线的《隋唐英雄传》,形成了传统“狄青”与时尚“李世民”打擂的有趣现象。
热闹一时的动漫节活动早已落幕,而由此引发的争论依然在圈内外延续。上海美影厂年内有两部同为古代题材、风格却完全不同的动画片问世和开机,一部是传统样式的连续剧《小将狄青》,另一部是吸收日韩风格、走时尚路线的连续剧《隋唐英雄传》。这两部动画大戏的创作为争论提供了可分析、探讨的样本。为此,记者请导演和有关专家各抒己见。
盲目跟风不足取
吴钧(《小将狄青》导演)
大眼睛、小嘴巴、长发披肩,这是日本动画片中人物造型的基本定式,现在接二连三地出现在中国本土动画片中。是中国艺术家已经黔驴技穷到了非要抄袭人家不可的地步吗?不是。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的青少年观众喜欢日本造型,“哈日一族”成为当今的时尚。
在拍摄《小将狄青》时,首先明确要依托中华文明古国的渊源文化。因为动画片的主流观众是儿童,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如何教育孩子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是千秋大业;更何况中国的动画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人物造型有民族的亲近性,这方面毫不逊色于日本的电视动画片。
入世以后,中国的动画业将迎接新的挑战。吸收别人的长处,丰富自己的表现水平,这是需要的;但盲目跟风会导致自己创作的路越走越窄,最后使原本已经不大的市场全部丧失殆尽。作为一个专业动画片导演,我不希望若干年后看到中国本土的动画片也请日本人设计,然后打上“日本技术,中国制造”之类广告语。
市场决定风格
王根发(《隋唐英雄传》导演):
繁荣国产动画片,产业化已势在必然。人们的生活习惯、工作节奏、思想理念和审美方式都发生着巨大变化。要顺应这个变化,要研究这个变化给青少年观众带来的新观念和新需求。把《隋唐英雄传》的艺术风格定位在唯美的写实风格上,这种唯美风格是现代和传统的融合,是吸取了国外动画片的优秀成果与民族传统特色的有机结合。前卫也好,时尚也好,《隋唐英雄传》就是想在艺术风格上作一次重大的突破,既能融历史性和娱乐性于一炉,又能为广大青少年观众喜闻乐见。
关键在如何诠释“东方风情”
孟建(复旦大学广播电视学系主任):
中国加入WTO,文化产业特别是影视产业的国际化、市场化已成不争的事实。美国、日本、韩国、英国、荷兰都是动画片的制作强国。他们的动画业不但有着异域文化扩张的强烈冲动,而且由于他们的动画业在国家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使得他们早就酿就了一整套成熟的国际化商业运作模式,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文化准入”新形势,我国动画业零敲碎打的局面在国外的冲击下显然缺乏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隋唐英雄传》这样的中国历史题材的动画作品,也开始用“日韩风格”予以探索和抗争,显然有其合理性。我们从中似乎感到“外来文化”在中国动画领域的强烈影响。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21世纪,“世界文明”地图在信息社会中正显示出文化沟通大趋势。在这趋势中,各种文化圈层的边际将变得模糊,以至于任何形态的文化都会将其一部分特性带入与之抗争的文明体中。
当然,《小将狄青》依旧坚持《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以来的中国动画传统,亦让人们感到其固有的合理性。中国动画传统,这一被西方称之为在世界影视动画中具有特殊魅力的“东方风情”,显然是张扬中国民族文化底蕴的。但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商品大潮冲击下,中国动画片的“东方风情”其市场回报到底如何?担忧是必然的。正是如此,我们如何在不失民族风格和精神的前提下,学会用国际性的影视动画话语诠释“东方风情”,并实施创造性转换,最终发现与创造世界动画市场的价值,显然是“天降大任”。
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站得更高些:任何国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发展,都要学会有意识地介入世界文化话语,并对其进行改造。人类的文化行为、文化创造具有普遍性、共同性,优秀文化完全可以超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诸方面的分歧,成为各国分享的资源。既然美国可以用动画片———这一独特的文化载体诠释中国的优秀古典作品《花木兰》,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更进一步地享受和利用世界优秀文化资源来进行更广阔的动画创作?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