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首页 娱乐新闻 星光灿烂 音乐风情 影视岁月 娱乐论坛
大众网首页 -> 娱乐 -> 影视岁月 -> 影视评论

罗文这一次是真的死了

林如敏
来源:   
2002-10-23

  死是寻常事。坠地之时,死案已立。只不过个中修短,个人不同而已。一个不幸羁患癌症的人,他与病魔抗争了一年多,最终回天乏术,撒手西归,这是很正常的生老病死,尘世间每天都在上演着生生死死的一幕。但因为这个人是罗文——他是曾经的一代天王巨星,他带给听众的优美旋律至今深入人心,所以他的病他的死便倍受关注,这也是很正常的心态和事实。
 
  但我总还是有点不能释怀。10月18日中午,香港有关电台、电视就播发有关罗文的死讯,两岸传媒竞相报道,噩耗即时传至世界各地。事后证实,这期间,罗文“还在”,还在以顽强的意志与病魔做斗争,“昨日中午,他精神仍然不俗,一直双眼睁得好大,不肯把眼睛闭上”,甚至下午四时再度误传死讯时,罗文还曾在病房里要求喝水,并无异状。一直到18日晚11时15分,罗文才最终告别人世。
  这幕场景很是让人心有不忍。
  一个垂危的生命,他本身还在挣扎,还在努力,满城却奔走相告着斯人已去的消息。出现这样不近情理的误传并不难理解,正如香港记者协会主席麦燕庭所说,今次传媒误报死讯和传媒“求快心切”及公众特别关心罗文健康情况有关。我们相信“公众特别关心罗文健康情况”,但就传媒角度而论,恐怕更多的是因为“求快心切”的缘故。传媒力争在第一时间把信息传递给读者,这符合新闻的传统理念;在竞争白热化的今天,记者更是分秒必争,这也体现出传媒的职业精神。但是,“证伪”或“证实”难道不是新闻报道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吗?事件发生后,“有学者认为,现实‘新闻无休化’,一些设有24小时新闻频道的传媒,有机会在未能求证下便将新闻出街,故出错可谓‘无可厚非’”———不管什么人,只要冠上“学者”两字,其声便分外高亢,栩栩然有权威之象,但这位学者的“无可厚非论”,却让人不敢苟同。
  罗文的“提前死亡”同样让我们想起了不久前的高枫之死。在高枫病危的那几天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娱记们闹哄哄地挤在气氛紧张的病房外,耐心执着地等待着高枫的离去,一些百无聊赖的记者甚至在病房外玩起了扑克牌。无论是等待还是误传,这种场景里的死亡,其悲痛荡然无存,死亡仅仅成为一份佐料,饕餮的传媒正虚位以待,等着拿他做一盘火爆的晚餐。如果不是传媒的病态已为大家所谙熟,光是看这闹哄哄的表象,很容易让人有这样的误读:怎么不快点死呢?大伙儿都盼着你早点死呢!
  本报作为主流媒体,同样也在18日中午就收到了有关罗文病逝的言之凿凿的消息。尽管这一消息当时已见诸于包括网络、电台等诸多媒体,但在一直未能得到最终确证的情况下,当晚本报娱乐版签版时,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本版还是做了“罗文病逝尚未证实”的文章。死既寻常又非比寻常,越俎代庖地签发一张失实的“死亡通知书”,一个负责任的媒体,是不应该这么做的。
  在此之前,罗文已被误传了几次死讯。一个人只可死一次,但罗文“死”了三四次。这对于罗文来说,究竟是一种幸运,抑或是一种悲哀?
  或者生为徭役,死为休息,无论如何,罗文这一次是真的死了。

相关内容

今日娱乐新闻

娱乐专题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0 sd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