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首页 娱乐新闻 星光灿烂 音乐风情 影视岁月 娱乐论坛
大众网首页 -> 娱乐 -> 影视岁月 -> 影视评论

武侠剧大唱主角 金庸春去春又回

整理/陶澜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3-02-17

 
  2003年的电视荧屏将是金庸武侠剧大唱主角,荧屏上《侠客行》、《射雕英雄传》(94版)的热播,荧屏外多种版本的准备筹拍,随着新版内地《射雕英雄传》的出炉,《天龙八部》开始进入紧张的后期制作,《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连城诀》等也都张弓待发。如果为金庸武侠剧翻拍把把脉,不难发现1983年、1994年、2003年,金庸作品似乎是十年一轮回,内地版、港台版,大制作、小制作形式各异,金庸剧制作花样翻新的同时,观众欣赏口味也发生了变化。

  《射雕英雄传》再掀风云十年一轮回
  内地今年大刮翻拍风
  有关投资
  -内地:钱要花在刀刃上
  -港台:主打大牌明星牌
  港台与内地在投资方面各有各的经营方式,内地版制片人张纪中说:“我们制作的几部金庸名篇,像《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虽然投资都在3000万人民币以上,但是平摊到每一集则平均为60-80万之间,对于制作这样大场景的电视剧来说,显得一点也不富余。内地制作人更多地将这些资金运用在场景、道具、拍摄器材,因而会压低个人成本,比如刚刚拍完的《天龙八部》,剧组就达四百人之多,这些钱分配不均就是浪费。演员的酬劳要比一般电视剧低,价位在1000—20000元之间,片酬虽然低,但由于原著的大众性、电视剧整体的制作水平、创作环境等条件的优越,仍然吸引很多一线演员来加入。”相比内地制作人钱要花在刀刃上的投资理念,港台制作人则更情愿将大把钱花在明星身上,比如像港台版的《笑傲江湖》、《神雕侠侣》等,整个班底只有几十个人,场景以搭建为主,投入成本的一部分付给明星作片酬。香港著名武侠片导演李惠民拍摄台湾版《神雕侠侣》、杨佩佩导演的《笑傲江湖》、《神雕侠侣》都以大牌明星打出阵容,对此内地导演周晓文说:“内地武侠剧对起用大牌明星方面显得并不特别在意,我认为金庸先生就是最大牌的明星,演员只要表演到位就可以。”
  有关审美
  -内地:原汁原味
  -港台:创新为主
  相对于金庸作品的创作,内地制作人往往更注重对原著原汁原味的打造,内地版《侠客行》导演王新民说:“金庸剧的最大忌就是随意添加人物和情节,但是为了电视剧的拍摄,往往会加重对原小说中一些情节支脉的渲染,而小说中小人物可能会增加戏份,但不管怎样,绝对要尊重金庸原著的精神。”相比之下,港台版改编的痕迹显然过重,一部电视剧改自温瑞安的《四大名捕》,但四大名捕由四位男子变成了二男二女,并且还有感情戏的出现,对此作者温瑞安表示“我大部分不看,一看就生气,编得不正宗”。而金庸先生对于港台版改编也曾提出过质疑,“从小说到影视剧,有些情节的小改变当然是可以的,但如果把人物的个性全部改变了,那是不可以的。制作人再想买我的作品版权也买不到了。”
  一方面内地尽量避免港台改编时所犯的大忌,一方面一些港台制作人对内地版的制作提出致命缺陷,著名武侠剧导演李惠民指出:“内地武侠剧节奏太慢,并且文武戏脱节。内地的武侠剧注重引进香港的武戏指导,但是文武戏导演却缺乏沟通,武戏不是为打而打,而是为了推进情节、情感的发展。”此外,他还指出,内地武侠剧在塑造人物方面缺乏光彩,没有立体感。台湾制作人杨佩佩也指出,内地一些武侠版本缺少创新意识,展示不出独特的武侠世界。
  有关制作
  -大制作打品牌
  -小制作担风险
  眼下对于武侠剧的制作,制作人认为每集投资80万元左右的都可以称为大制作,像《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的出品方文联音像出版社负责人马中骏说:“金庸作品有的算是巨制鸿篇,像《射雕英雄传》有83版、94版在先,内地再拍摄总要在制作上有所超越,紧缩资金不能创造良好的条件。怎么保证制作质量,保证质量的同时是在打造品牌,以前我们常看港台作品,以其为目标,但现在我们自己的作品在港台播出得到很好的反响,越来越多的内地电视作品将在海外播出,建立良好的品牌效应是非常关键的。”制片人张纪中说:“电视剧投资有绝对值,高于绝对值是浪费,低于绝对值则达不到水准,制作人在心中要有底数,比如《天龙八部》的拍摄,大概是5天拍一集,而场点的迁移也相当频繁,拍《天龙八部》时这些大忌都占到了,但即便如此,制作人也得坚持,不达到心里的标准,作品就不能保证质量,大制作对于树立品牌有绝对的优势。”
  大制作虽然有各种优势,但更多的制作人却愿意选择小制作投入,《侠客行》出品方负责人肖刚说:“相对于眼下市场的环境,小制作、低成本
  更容易回收,而在播出时也往往不亚于大制作的收视率,因为即使是小制作,那也有原著的先天优势,在改编剧本时只要尊重原著、能吸引观众即可。但是小制作所担的风险要大于大制作,一般小制作更需要制作人做好周密的市场调查,比如我在拍《侠客行》之前,对于剧中一些新人的选用就考虑再三,将他们的资料与照片给各电视台看,以保证拍出后电视台能够认可购买,对大量观众做调查,看是否符合他们心中金庸原著的形象等,拍戏前筹备的时间要长于拍摄期,小制作没有宣传热点,所以很容易砸在手里。”
  有关市场
  -大制作攻占海外市场
  -小制作主打自家荧屏
  武侠剧大制作、小制作各有各的利弊,制作人在选择时脉把得很清,《天龙八部》出品方九洲文化公司负责人王鹏举说:“《天龙八部》的成本回收光依靠内地是不够的,直接投资3200万元,再加上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基地等软性投资,仅靠电视台的购买不容乐观。《天龙八部》每集的版权不会超过《射雕英雄传》最高价7万元的纪录,因而只能推向海外市场,赢利恐怕都要指着海外市场。”制片人张纪中说:“如果盗版控制得好,VCD绝对是个相当好的产业,就目前看,《天龙八部》的VCD国内售价是11万一集,也是成本回收的一部分。”肖刚说:“《侠客行》总投资35万元,目前其成本回报达50%,赢利比较容易,小制作在海外市场没有竞争力,因而只能靠内地市场的回报。”
  有关改编
  -制作者:固化原著形象
  -金庸迷:缺少创新想像力
  金庸剧翻拍越多,金庸迷的骂声越高,即便如此,金庸迷的态度丝毫不影响制作人拍摄的态度。对于观众的反映,周晓文说:“对于金庸剧的反映是眼下电视剧市场最好的状态,很多作品播放时都无人问津,大制作与小制作对于创作水平没有绝对的影响,它们是两条路,各有各的道,是两种不同的生产流程而已,比如我拍摄的《二嫫》和《秦颂》,在制作成本上《二嫫》只相当于《秦颂》的十分之一,目前不管怎么制作,关键在于武侠剧陷于缺乏创新的困境,没有想像力是致命的弱点。”导演王新民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痴迷金庸的小说,他认为金庸的武侠小说超越了时代,他借用武侠小说的形式把他自己对人生、社会的认识表达出来,王新民说:“在改编影视作品时,原著的矛盾、人物关系和性格要不变,电视作品必须要将原著的主题阐释得更鲜明,把其中隐含的东西挖掘出来。比如《侠客行》是哲学武侠片,通过剧中人物的经历,对人如何认识自我进行思考与探索,电视剧增加了三分之一的内容,将人物的个性明朗化,但眼下武侠剧拍戏就是为了拍人,人物的塑造流于一般,没有将电视剧中主角的状态分成几个层次,在不同阶段对人生有不同的感受。内地剧人物的喜怒哀乐只是成为交代情节的环节,而不能成为感动观众引发共鸣的可爱之人。”
  《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哪一部不是被翻来覆去拍了好几遍。但真正合金庸迷口味的并不多,制作者为了满足金庸迷也是颇费苦心,从选择演员到审片都邀请金庸迷们参与。对于不同版本的金庸名著,金庸迷普遍认为金庸著作是极难推上电视荧屏的文学品种。金庸小说的文化内涵,用电视作品表达不完整,电视作品的直观,限制了想像力,而制作者的理解不能符合金庸迷的口味,一哄而上地拍,负面效果就比较多。文/本报记者李彦
  一家之言
  影视作品无法替代原著
  写过《千古文人侠客梦》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接受采访时说,“有了一而再、再而三的电视剧的改编,金庸的小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成为经典。”
  -影视化使武侠小说更娱乐
  “以前读武侠小说,觉得它是通俗小说,不够高雅。现在有了武侠影视剧,金庸小说又变得高雅了。”陈教授打比喻说,“就好像今天听上世纪70年代的流行歌曲,或在上世纪70年代听上海30年代的歌曲,或30年代听晚清的学堂歌曲被认为高雅一样,有了更通俗事物的出现后,原来被认为是通俗的会变得高雅。”
  陈平原认为,武侠小说的影视化会使得武侠小说作品更趋于娱乐。一边嗑着瓜子一边看电视,基本上是打发时间,“过去把武侠小说当做精神鸦片,今天强调英雄主义,这些都过分了。世界上需要这一类的作品,在我看来电视节目基本上是以娱乐为主,‘无害’即‘有益’,大部分电视连续剧都处在这个状态,这样也就行了。同一题材的作品在小说、影视、玩具、电子游戏等领域不断地重复,是一种商品系列化的开发。”这种开发使陈平原感到恐怖,“即使今天我把电视剧痛骂一顿,报纸登出来,最后也变成一种广告。独立的知识者在这个问题上有一种强烈的无力感。”
  -小说历史感在改编过程中流失
  为什么金庸的武侠小说被改编成那么多的影视作品?首先,金庸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小说家,而且有政治眼光、有很好的文化经营能力。
  金庸的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一方面有好处,但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损害。对陈平原来说,他特别欣赏金庸小说中的历史感、文体感和想像力。虽然想像力部分在影视上得到了体现,但是作为小说的历史感和文体感在改编成影视剧的过程中大量流失。陈平原认为,金庸在文体上是有追求的,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小说家中,金庸对语言的讲究上是有成就的。不管是对整个大历史的把握,还是写作中悲天悯人的情怀,本来都是小说中很有价值的东西,但改编成影视剧后基本只剩故事了。“如果有一天大家只看金庸武侠小说的影视作品而不读小说了,是有点可惜的。”
  陈平原表示有一些人始终保持对金庸小说的强烈兴趣,而对影视剧持拒绝态度。但是,“不管怎么说,以今天电视为第一媒体的地位,对金庸武侠小说的这种大力普及,会使得金庸的名声更加广泛地传播。”他担心的是在这种广泛的传播过程中,作为武侠小说家的金庸,小说本身的特性反会被消磨。文/本报记者陶澜
  文化旁白
  永远的金庸
  作为新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金庸的每一部小说不仅堪称经典,而且成为影视剧市场创作的主力。有人评说金庸剧是十年一轮回,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的金庸热是为人们填补“文化空缺”,那么二十年后的翻拍却要受到市场与观众的双重考验,金庸迷在一代代成长,对于金庸作品中不同形象的英雄人物理解不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影视制作的形式也在改变,从小制作到大制作、传统制作到新概念武侠剧,样式层出不穷。制作者认准了金庸作品适合电视剧这一载体的特点,它独特的章回体小说适应多年来观众的收视习惯,故事丰富、人物关系众多,既大众化又有娱乐性。另一方面,在制作者眼中,眼下剧本往往缺少内涵、没有创新,除了金庸剧外挖掘不出更有市场保障的剧本,这也是金庸作品翻拍热潮的原因之一。金庸剧翻拍热潮从侧面反映了影视市场创作空间的缩水,有制作人将此称为良性运作方式的不对位。尽管市场没有永远的热点,但下一次再到金庸剧翻拍热潮时,想必金庸剧依然能笑傲荧屏。文/李彦
  背景链接
  金庸影视录
  从楚原到胡金铨,从张彻到徐克,从袁和平到程小东,如此多的影视人乐此不疲地改编拍摄金庸的作品,现在,内地的影视制作人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改编金庸热。金庸作品第一部被搬上银幕的是《书剑恩仇录》,演员是不会武功的张瑛、紫罗莲和容小意。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粤语片时期,金庸的所有小说都被改编过。
  《射雕英雄传》
  在金庸众多作品中,《射雕英雄传》是被改编得最多、也最受关注和最有争议的一部。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最新的内地版,华人导演十年一“射雕”。
  香港无线在1983年和1994年推出两个版本。1983年翁美玲和黄日华的版本被认为是经典,1994年朱茵与张智霖版本的《射雕英雄传》收视也取得不俗成绩,但影响无法超越1983年的版本。内地版则是2001年开始拍摄,由周迅和李亚鹏主演。
  除了这三部电视剧,《射雕英雄传》还有几个电影版本。1958—1959年,早期粤语片主要的制片公司峨嵋电影公司,拍了两集的《射雕英雄传》。1977—1978年,张彻导演也拍了两集,编剧是倪匡,1977年第一集推出时大为轰动,1978年跟着拍了第二集,一举捧红了他的爱将傅声,饰演黄蓉的则是恬妞。1993年有一部荒唐的《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就》,导演是刘镇伟,剧情与原著完全无关。随后,王家卫拍的《东邪西毒》更只是借了“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之名,剧情与原著没有关系。
  《笑傲江湖》
  让我们记忆犹新的应该是台湾杨佩佩工作室2000年版的52集电视剧和中央电视台2001版的40集电视剧,前者由任贤齐、袁咏仪、陈德容等主演;后者则包括李亚鹏、许晴、苗乙乙。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邵氏电影公司就出品过电影《笑傲江湖》,由孙仲导演,施思、汪隅主演;在1984年,香港无线也拍过30集的电视剧《笑傲江湖》,由周润发主演。90年代的《笑傲江湖》由胡金铨任总导演,下设徐克、程小东、李惠民三位执行导演,演员有许冠杰、叶童、张敏等。胡金铨去世之后,以徐克、程小东等为代表的新锐导演在1992年再次拍摄了续集《东方不败》。由李连杰、林青霞、关之琳、李嘉欣等主演。
  《鹿鼎记》
  上世纪80年代邵氏电影公司就由华山导演了电影《鹿鼎记》。之后,香港无线分别在1984年和1998年推出了40集和45集的两个电视剧版本,由梁朝伟和陈小春饰演了两个版本的韦小宝。
  1992年,周星驰和导演王晶合作拍摄了电影《鹿鼎记》和《鹿鼎记II神龙教》。除了周星驰外,前者有张敏、吴君如、吴孟达等出演,后者有邱淑贞、陈百祥等加盟。华视2000版的40集《小宝与康熙》由王晶出任编剧和制片人,张卫健、赵文卓、林心如、陈法蓉、吴辰君、朱茵、舒淇等主演。
  《神雕侠侣》
  该部小说被改编的影视剧数量仅次于《射雕英雄传》。电影方面:1960—1961年由谢贤和南红主演的粤语片《神雕侠侣》,一共4集。1982年张彻拍摄的《神雕侠侣》中的杨过由傅声担任,小龙女由黄淑仪担任。1983年邵氏的另一位武侠巨导华山拍了一部《杨过与小龙女》,杨过由张国荣担纲,小龙女由翁静晶担任。1991—1992年,刘德华自组的天幕公司拍了两部现代版的《神雕侠侣》,其中第二集与关之琳搭档。
  电视剧方面有台湾的孟飞、潘迎紫版本,香港有刘德华、陈玉莲版本和古天乐、李若彤版本。新加坡版本则由李铭顺和范文芳担纲。
  《书剑恩仇录》
  发表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书剑恩仇录》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先后6次被改编成影视剧,几乎每10年一个轮回。70年代末香港无线的60集电视剧《书剑恩仇录》,由郑少秋演陈家洛,汪明荃扮演霍青桐、余安安扮演香香公主。
  许鞍华导演的《书剑恩仇录》和《香香公主》是80年代两部重要的金庸武侠电影,张多福、阿依努尔、刘佳、达式常等主演。现在,这部武侠名著正第七次由香港和内地再铸,合拍成40集大型古装武侠剧,赵文卓、关咏荷出演。
  《倚天屠龙记》
  《倚天屠龙记》香港无线制作了三次。1979版由郑少秋、汪明荃、赵雅芝和陈玉莲主演。1986年版由梁朝伟、邓翠雯等主演。2001版由吴启华、黎姿等主演,还有台视1993年马景涛、叶童、周海媚版本。
  李连杰与王晶在1993年合作了电影《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邱淑贞、张敏、黎姿、洪金宝和吴镇宇主演。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的苏有朋领衔的内地版也已拍完。
  《天龙八部》
  香港无线在1982年拍过50集《天龙八部》,分《六脉神剑》和《虚竹传奇》两部;1997年香港又拍摄了40集的新版《天龙八部》。
  电影有三个版本,70年代邵氏电影公司出品的《天龙八部之大结局》由鲍学礼导演,李修贤、林珍奇、恬妞主演。1982年萧笙导演了《新天龙八部》,由徐少强、陈玉莲、汤镇业、黄日华主演。钱永强导演的1994年版电影《天山童姥》将金庸原著改得面目全非,由林青霞、巩俐和张敏主演。2002年8月23日中午,内地版电视剧《天龙八部》在南京开机。

相关内容

    今日娱乐新闻

    娱乐专题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0 sd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