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者:张楠 本报记者
受访者:陈龙 文艺记者
演艺圈最近很热闹,点击网上“娱乐”,演员、艺人的好事丑事五花八门得让人目不暇接。诸如“歌手红豆犯猥亵男童罪时居然是儿童基金会安康形象大使”、“锋菲恋发生是谢霆锋与人打赌所为”、“苏永康事件带来艺人危机”等等等等。这几天,演艺圈最抢眼的新闻,则是一直不屑与娱乐明星为伍的姜文以他无处不在的“霸气”,似乎在几次新闻发布会同媒体“擦出火花”,成为这些天最受关注的“一颗老星”。纵观媒体关于姜文的报道,发现演艺圈在市场规则的“牵引”下正在变成一个公众的“迪斯尼乐圈”。尽管姜文为此“痛苦无比”,仍挡不住他的“霸气”已然又被媒体当成了另一道“艺人风景”,并迅速被炒成一盘口味另类的“新菜”奉献给了公众。如此,引出这样一个话题,“娱乐”娱乐圈是无聊之举,还是社会的“成熟”与“理性”?——
张:姜文近来好像被媒体“踪”上了,不知是他对媒体施展“霸气”的“show”惹恼了媒体,还是他的一向标榜高水准的艺术引起公众的关注?
陈:我看都不是。如果你看了整个媒体对姜文的报道就会发现,在娱乐明星的炒作里,无非是婚变、官司、丑闻、花絮这几样,不但沾不上“文艺”的边,而且说多了已难吊公众的胃口。这时姜文的“霸气秀”出现了,既口味新鲜,又挺另类,姜文对艺术的“惊人之语”和当下的艺术创作还沾上了边。尽管姜文谈起艺术的深沉状让人不知所云,敬而远之,但对媒体来说,这的确是可以炒一盘新菜的好料,能给人提供一种更新鲜的娱乐。
张:我看某报做了一个“读解姜文”的专版,里面将姜文这些天对待媒体的采访资讯整合成“精彩访问”、“经典往事”、“精致评价”等,虽历数姜文对待采访的“恶劣态度”,但从语气和形式都做得相当放松,甚至说是轻松,比如用了“为了配合姜文的深邃,记者们的提问也变得高深莫测、不明所以”这样的叙述,小标题用的是“采访?相声?脑筋急转弯”这种风格,非常有趣。
陈:从这种报道处理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实无论此时此刻的姜文对艺术创作有着什么样的见解,他对媒体的这种态度是对是错都不重要了,媒体的报道,把姜文的新闻本质上用了对待其他明星传闻相同的手法,处理成一个娱乐新闻罢了,只不过这一条因为另类一点更有趣,更能吸引公众的眼球。
张:对现在的娱乐新闻报道,好像成了一个新的趋势。这样做,会不会使娱乐报道变得无聊,进而使这块阵地变成一个庸俗的大杂烩?
陈:我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人出名都不是平白无故的。我引申一下:任何事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娱乐报道走到这一步,选择了这种形式而不是另一种形式,自有它出现的原因,做“应该”或“不应该”这样的判断,对分辨一件事的好坏并无益处。我想说的是,这是市场因素介入后出现的结果,而左右市场方向的又是公众自己。
张:正如学者被认可由社会进步的需要来决定,明星被认可由观众的喜爱来决定,你姜文非要把自己当学者与传媒“耍酷”也不要紧,反正你的名气由观众的喜爱度决定,传媒要的就是你在这场冲突中的爆出来的“料”。
陈:对呀!记者眼里明星就是娱乐市场运作中的一个元素,他们从娱乐市场的角度提问,你偏要从艺术创作的高度回答。陆川曾替姜文辩解,说他和20几岁的小记者有代沟,其实不是代沟而是角度和立场不同罢了。
张:不过即使“娱乐”演艺圈,报道也应该有自己的基本原则吧?
陈:那当然。从这次姜文的报道中,我们就看到了社会成熟、传媒理性的一面。公众对娱乐新闻的接受是有原则的,那种道听途说的恶捧、爆炒、越来越让人嗤之以鼻了。而对正常的娱乐报道,受访者接受的心态现在较之以前更成熟和理性,也比较放松。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娱乐报道也会遵循理性的原则烹调出好吃的“娱乐快餐”来。
张:这其中,娱乐报道的“主角”演艺明星,也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放平自己的心态,明白自己的职业特质。才不会出现姜文以这种方式和角度被媒体“关注”的尬尴。
陈:姜文对媒体以这种方式和角度“关注”肯定不满,说不定看过之后还会接着骂媒体“弱智”。但是,身在演艺圈的演艺明星不得不适应这种环境。随着整个社会的成熟,公众的理性才会使传媒、明星和他们保持相对舒服的交流方式。
张:希望如此。其实,这次姜文的报道已见端倪。相信社会的发展总是向着进步、文明、理性、成熟的方向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