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为期5天的“中国新时期歌词创作研讨会”在我市召开。来自全国的40多位词作家、作曲家和诗歌评论家,如乔羽、庄奴、张藜、王立平、杨匡汉、吴思敬等出席了研讨会。他们就新时期中国歌词创作的现状进行认真讨论。以下是部分与会者的主要论点。
歌词创作需要理论指导
乔羽(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
歌词创作太需要理论指导了。而现在在理论上我们还比较薄弱,如果不在这方面有所探求的话,歌词创作就不会有太大的发展。大艺术家常常都是大理论家。我一直主张一切从事歌词创作的人都能对理论有所兴趣。也许中国今后出现大艺术家是从我们的歌词创作开始的,如果说乐观,这可能也是一种乐观。
歌词要有意境
庄奴(台湾著名词作家):从事词创作的人应该有赤子之心,有童心。歌词是时间艺术,在二三分钟时间里要能给听众东西。一首歌词里面起码要有二三句能给听众较深的印象。歌词要有意境,有意境的就会高一层次。现在台湾的一些歌词让人看不明白。第一句还能让人明白,第二句就跳开了,第三句更不知跳到哪里去了。我写歌,讲究起承转合。一首好的歌词应该是好的文学作品,虽然它很短,但有主题,言之有物。
诗与歌本来是一家
杨匡汉(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什么是歌词?它有四个特征:它是生命词(是生命的体验,发自生命的呼唤);它是文化词(每一个字后面都有文化);它是混沌词(语言有多义性,有弹性);它是感悟词(讲究悟性)。
过去我们的歌词创作存在模式化,现在旧的模式已经打破了,呈现主流的、精英的、民间的、多个空间组成的、开放的创作空间,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如品位品质不够高,没有思想,没有文化,甚至文理不通。原因主要是受三个方面的局限。一是受泛化的狭隘的意识形态局限,染上功利文化色彩。比较注重切近时势,追求当下利益。二是受经验美学局限,歌词创作受个人的经验和经历的影响较大,但歌词创作是需要想像的。三是把诗与歌分开。诗与歌本来是一家,现在有成就的诗人都与歌词彻底分开了。我希望它们能在中国浩瀚的诗歌文化传统里互相审视、亲和、汇通。把诗的东西吸收过来,滋润我们的歌词。应该怎样来衡量一首歌词的好坏呢?我觉得有四个标准:它是原生的(有生命的存在感;是内发的,自然的,而不是装腔作势)。它是原本的(有很好的文字,能经得起推敲咀嚼,具有高品位和有意义的形式)。它是原创的(是属于自己独创的,而现在歌词创作中剽窃太多)。它是原则的(在限制中显身手,现在很多歌词中没有规则可讲,不讲语言规则,不讲艺术规则)。
艺术家首先要心灵自由
吴思敬(中国诗歌研究所所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对于目前我们歌词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有一些共识,重要的是如何做。我觉得目前歌词创作受5个方面制约。解决了这些制约,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是受意识形态的制约。一个艺术家首先心灵要自由,才可能产生好作品。心灵自由主要在于艺术家自己去把握、调整。我们现在的歌词创作受晚会、节目的影响太大,反不如诗歌的创作空间大。但词要依附于音乐和广播、音像等大众传媒,因此也受到出版政策和宣传政策的影响。歌功颂德的歌词太多。
二是受市场经济制约。一首歌词,要谱成曲,要传播,必然要走向市场。但现在的市场是追星族和发烧友的市场,而这些人的文化素质高低不等。
三是对歌词的审美特征缺乏了解。歌词广义上来说是诗歌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与朗诵诗、阅读诗又不同。它必须与音乐结合,结合后音乐又起主导作用。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需要建立自己独立的美学。
四是要建立词作者与曲作者良性的合作机制。
五是队伍的建设。现在歌词创作很沉寂,队伍老化,新人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