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音乐节:"海归派"给中国音乐带来了什么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2-10-15
|
作为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重头节目之一,今晚即将举办的叶小纲作品音乐会提供给我们的,不仅是中国的新音乐,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这台音乐会的主角们:作曲家叶小纲、指挥胡咏言、小提琴独奏徐惟玲等人都有在海外学成归来的经历。这样的人群,近年来在社会上有一个时尚的称谓——“海归派”。事实上在近几年中国交响乐发展的过程中,“海归派”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从成功办起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余隆,到先后入主中国交响乐团的指挥家陈佐湟、汤沐海、李心草,以及从海外回国发展的作曲家叶小纲、瞿小松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海归派”给中国音乐带来了什么,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作曲家叶小纲称,自己当初决定回国发展,是因为有那么点使命感,此外就是觉得回国发展有可能成就更大。他说,对这个选择至今没有后悔。他认为,“海归派”对中国音乐发展起的作用很大,对中国乐团的经营事业,指挥和创作水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创作上来讲完全和国际乐坛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其他一些从海外回来的音乐家则能把国际职业化的操作带回国内,这些音乐人对国内交响乐市场的培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直固守本土的音乐家郭文景对于音乐界的“海归派”大加赞赏:“‘海归派’对于中国音乐的改变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比如像北京国际音乐节,如果不是有像其艺术总监余隆这样有海外经历的人,不可能办成这样。这些从海外回来的音乐家,像余隆、陈佐湟、汤沐海这样的人,他们在领导或管理一个乐团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地按国际惯例来行事,这对于中国音乐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他们对于新音乐的态度就会和老一辈人不同,中国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音乐家像谭盾、我、叶小纲、陈其钢等人的音乐为什么从我们毕业20年后现在才开始在国内露面多了,这和国内音乐环境的改变有关系,跟这些‘海归’音乐家们的认识是分不开的。”
被普遍认为是“海归派”中最出色的代表,同时身兼北京国际音乐节和中国爱乐乐团艺术总监的余隆却不太认可“海归派”的说法,相反他十分清醒地认为:“并不是说‘海归’就代表带着先进的文化回来,如果结果不好,过程是没有意义的。” 余隆强调,“海归派”最大的警示在于是否能把自己所学的有益的内容有效地运用到国内相关事业的发展上,国外先进的机制或技术不能照搬,如果不顾文化上的差异生搬硬套未必对发展中的中国有帮助。他认为,无论是否有“海归”的背景,是否能找到合适的方式、合适的位置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出来才真正有意义。这样理智清醒的认识,不仅对于中国音乐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都具有普遍的意义。显然,这样的“海归”自然是越多越好。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