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为奥运我愿放弃电影
北京青年报
2001-07-20 09:47:43
|
张艺谋不希望大家将申奥片冠名为“张艺谋的申奥片”,他认为这部为北京带来好运的片子是大家合力的产物,他充当的仅仅是将素材组合的角色,有两位幕后英雄是不应被大家忽略的,他们是导演赵志强和制片胡晓峰。但作为片子的总导演,他又实实在在是我们心目中的“申奥英雄”。日前,记者在拍摄现场见到了已投入新片拍摄的张艺谋。 在宣布结果的一刹那,我们同时蹦了起来 记:在宣布结果的一刹那,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您显露出了前所未有的兴奋,能否谈一下当时的心情? 张:当时的心情只能用不由自主来形容,在宣布的一瞬间,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这四排人全都双脚离地,同时蹦了起来,这种感觉只有一次,我无法形容。 记:除申奥片外,据说您还参与了陈述细节的设计,有报道说,您甚至为陈述人扶眼镜的动作都做了把关,是这样的吗? 张:那倒没有这么夸张,但刘淇市长当时邀我去莫斯科确实是希望大家一起来为每一个动作把把关,包括每一个人的微笑、姿态以及如何走路、如何鼓掌等细微动作大家都是一起确定的,目的只有一个——充分体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就包括陈述报告中的每一个词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每一个人的发言都经过了无数次的练习。陈述当天中午在使馆吃饭时,李岚清副总理还抓紧最后的时间在饭桌上将陈述词做了一次声情并茂的演绎。 我要给观众一种心灵的撞击 记:在这部申奥片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您导演或参与创作的文化事件的片段,比如汤灿的音乐电视、《图兰朵》、《大红灯笼高高挂》和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等,能否谈谈您是出于什么考虑的呢? 张:首先我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是为了突出我个人。我们的申奥片原计划是放在杨澜的陈述之后,而她的发言主要是侧重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三高以及《图兰朵》又恰恰是北京近几年比较突出的文化活动,用一两个镜头展现一下无非是要表现中国的文化舞台、文化生活以及中西文化结合的成就。 记:这部片子最终确定下来大约是什么时候?因为我们在片中甚至看到了诸如大运会开幕式预演和三高演唱会这些近期才发生的事件。 张:直到我们的发言人、发言内容和顺序确定后,申奥片放在哪一部分,配合谁的发言,以及要达到什么效果才能最终确定,这是一个大的战略考虑,直到陈述前几天才最后确定。至于大运会的彩排,那是因为看完片子后,大家一致认为缺少一个大场面来增加信息量,于是大运会开幕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为此,将原定于一个月后进行的彩排提前,为了我们仅仅几秒钟的镜头,上万人在炎热的天气下进行了两次总彩排。当时的现场,没有其他观众,只有我们,但每一位演员都兢兢业业,我想当他们在镜头中看到自己的身影时,他们一定会欣慰自己的汗没有白流。 记:这一次我们又看到了那撼人心魄的威风锣鼓,以前似乎在您导演的春节晚会的片头中我们也曾见到过鼓手们的身影,这是否源于您生长的那片土地抑或是浓厚的陕西情结? 张:(笑)那倒不是。加入威风锣鼓其实是刘淇市长的创意,那一次的讨论会我并没有参加,制片回来转述给我说刘市长认为应加上一些来劲的东西,威风锣鼓是不是可以尝试。这句话一下提醒了我,为了使节奏能够与体育完美地对接,我们将锣鼓点做了调整,目的是要达到这样一种感觉:中国人在为体育健儿、为奥运摇旗呐喊。这样的结构一确定便得到了大家的一致首肯,我想这种构思对于运动员出身的奥委会委员的心灵也是一次强有力的撞击。 我希望将来能执导奥运会的开、闭幕式 记:有报道说您在申奥成功后十分希望能够执导奥运会的开、闭幕式,是这样吗? 张:仅仅是个人想法,我想有这种愿望的人一定很多,但我希望自己能成为首选。那毕竟是一次非常隆重的盛会,如果承担了这项工作,那么肯定要花去三到四年的时间来筹备,那种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到时要放弃的就不仅仅是一两部电影了,甚至要放弃一切,但我仍然认为值得。人的一生中能有几次这样的机会?奥运会的开、闭幕式其实是一个国家国力和科技的完美结合,它是一个窗口、一个舞台,它所弘扬的东西甚至超过了几部电影。 (实习记者郭佳/文 崔峻/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