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届东京电影节将于10月27日至11月4日在东京的涩谷举行,据最新的消息说共有14部作品入围角逐各项大奖,其中有我国导演章明的《秘语17小时》。随着华语作品在各种国际电影节上频频亮相,且颇受青睐,人们对于中国影片参展似乎产生一种必然有所收获的心态。而作为一名电影人,对于电影本身、对于电影与周围的一切关系到底是怀着怎样的期待,在即将赴东京之前,章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原来要拍恐怖的《17小时57分38秒》
《秘语17小时》的产出颇费了一番周折,据章明讲,最早本打算拍一部恐怖片叫《17小时57分38秒》,从名字上就觉得很恐怖,而内容更是因为“太恐怖了”而未获得通过,所以现在的电影除了人物和故事的环境未变外其他已是大相径庭。现在出品的《秘语17小时》,被定位是一部带有旅游风光片和悬念片色彩的电影,电影讲述的是几个年轻人周末出去游玩,其中一名同伴是警察因为要执行公务而走掉了,走前说好第二天来接他们,结果到最后也没有来,没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他有任务而且他妻子不太高兴。 拍这部电影也许操之过急
“《秘语17小时》是一部与中国电影现状有距离的影片。不是超前,应该说是操之过急。”这是章明的感觉,“因为这部影片的情节非常简单,简单到绝大多数人觉得没有必要将它拍成电影,而我就是想从这件简单的事情里拍出一些意思”。章明做了一个比喻,就像是画家要画一把椅子,说起来没什么意思,而画出来会让人有许多感觉。章明认为,故事只是一部电影的一个元素,目前许多电影故事性很强却没有说服力,所以章明不想拍大家都在拍的电影,他选择了一条拉开距离的道路,寻找对自己最重要的、最有感触的、最从容不迫的方式来完成这部电影,当然结果要由别人来评说。 《秘语17小时》算是一部闷片,章明所理解的“闷”是指“关起门来想心事”,他觉得这部影片可以营造一个安静的空间让人思考一些问题。 获奖也许会被骂
说起入围东京电影节,章明表现得很是平和,“能否得奖无所谓,国内的媒体把电影节宣传得有些过,其实艺术是另外一种商品,电影节是产品展销会。如果得奖,肯定对电影的推广有好处。所以人们常问,你拍电影是为了得奖还是为了个人追求,还是迎合观众?也许,《秘语17小时》要真获奖了,我还会被人骂,他们会说我就是为这个奖才拍的电影,或是为了谋求个人的艺术目的”。 关于获奖与影片的关系,章明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一部电影获奖能证明这部电影在某一方面具备了一定的水准,获奖能带动一定的商业利益。人们不愿意把艺术价值高的片子和商业价值摆在一起,其实无论是艺术片还是商业片,从头到尾都是商业化的操作,它都是个商品,只不过对象不一样”。 观众进不同的影院
章明说,“观众爱看什么电影,某种层面上讲是可以预测操作的,就好像《卧虎藏龙》,它可以按照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文化来拍。中国观众爱看什么电影呢?也是几个固定的元素。从早期的《孤儿救主记》,到《妈妈再爱我一次》、《我的兄弟姐妹》等,可以看出中国观众喜欢看故事性强的,注重人文道德、伦理化的电影,也就是能煽情的电影”。 “其实故事只是构成电影的一个元素,其他还有很多,中国的电影还需要提高品质,提升文化价值,否则就会成为好莱坞的附庸。” 而谈起电影与观众的关系,章明说,“一部电影的前途和价值并不取决于观看它的人数,对于《秘语17小时》我只想收回成本。观众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由不同的社会层面的人构成,应该提倡喜欢不同电影的人进不同的电影院”。 别叫我第六代
关于第六代导演的提法,章明显然不愿意接受,他从来不想把自己归于哪一类,觉得100个导演有100种风格才更有利于电影的发展。提起以后的打算,章明表示,现在有许多剧本,但都在考虑之中,很想拍一部既有时代情感,又能有些电影教育的东西在里面,拍一部商业片与艺术片融合得非常好的电影。章明说,我并不是职业导演,我的主要工作是在电影学院教书,做导演只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萧扬 张嘉)
|